陳睿硬著頭皮回答道:“臣以為,百姓帶少量精鹽回鄉,並非為牟利,而是念及親情鄉情。譬如關中百姓,帶些精鹽給隴右的親友,讓他們也嘗嘗‘乾淨鹽’,這本是好事。若強行禁止,反倒讓百姓覺得‘精鹽是長安人的,與我無關’,不利於新政推行。”
他頓了頓,補充道:“至於客商倒賣,可限定數量——每人每次攜帶不得超過一石,且需在關卡登記。如此既不礙官營大局,又能讓精鹽慢慢流通到各地,讓天下人都知道,陛下推行精鹽,是為了萬民,而非僅僅為了關中。”
李世民聽得撫掌大笑:“說得好!‘為了萬民’!百姓向往好日子,向往乾淨鹽,這是人之常情,咱們怎能攔著?傳朕旨意:凡百姓自帶精鹽回鄉自用者,不拘數量,各地不得阻撓;客商攜帶超一石者,需在關卡登記,按市價繳納三成利稅,違者嚴懲。”
“陛下聖明!”群臣齊聲應和,殿內的氣氛徹底鬆弛下來。
李世民正欲再說話,陳小九捏了一把手裡的曲轅犁圖紙,繼續說道:“陛下,現在正值春耕,微臣有一新農具,已經設計完畢,隻待將作監試製。此農具名叫曲轅犁,對比以前的直轅犁,可以節省人力物力,提高耕作效率,臣請陛下禦覽,準臣尋農地試一試!”
李世民聞言,目光落在陳小九緊攥圖紙的手上,眼底閃過一絲訝異,隨即化為濃厚的興趣。他抬手示意:“哦?新農具?呈上來朕瞧瞧。”
內侍接過圖紙,呈至禦案。李世民展開一看,隻見紙上畫著一具犁,其轅彎曲如新月,與尋常直轅犁截然不同,犁梢、犁評等部件標注得清清楚楚,旁邊還用小字寫著“一牛可引,人力二人亦可引,日耕五至十畝”。
“這轅為何要彎?”李世民指著曲轅,饒有興致地問道。
陳小九定了定神,上前一步解釋:“陛下,直轅犁需兩牛並排牽引,不僅費牛,轉彎時更是費力,窄田埂根本施展不開。這曲轅縮短了長度,一牛便可拉動,即使沒有牛,人力二兩人亦可拉動,轉彎時靈活自如,即便是梯田、小塊地也能耕得平整。”
他又指著犁評處的三個小孔:“這裡可調節深淺,沙土淺耕不傷根,黏土深耕能翻透,農戶隻需插上木銷,隨手就能調,比舊犁省了一半的力氣。”
殿內的大臣們也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
“一牛能頂兩牛用?這怕是玄乎了吧?”有老臣捋著胡須,滿臉懷疑。
“人都能拉?不可能吧!”
“這曲轅看著單薄,能禁住耕田的力道嗎?彆耕著耕著斷了,反倒誤事。”
陳小九卻不慌不忙:“諸位大人,成與不成,試過便知!”
李世民聽得連連點頭,忽然一拍禦案:“好!那就試試!陳睿你就先把這曲轅犁製出來,到時候在禁苑找一塊地先耕作一番,與直轅犁比試比試,讓司農寺和青城宮監的官員前來評判!”
陳睿退出太極殿時,官袍已被冷汗浸濕了。
他攥著曲轅犁圖紙的手指卻依舊滾燙——三天,陛下隻給了三天時間。
“陳郎君,這犁真有這麼厲害?”閻立德靠上去,見他手裡還緊攥著圖紙,眼裡滿是好奇。
“少監大人,相信我,陛下讓三天後在禁苑試犁。”陳睿語速飛快,腳步不停,“我得去將作監,這事耽擱不得。”
兩人並肩往將作監趕。
將作監的工坊區還是一片叮當聲。
鐵作裡,李忠正看著鐵匠掄著八斤重的鐵錘,對著燒得通紅的鐵塊猛砸,火星濺在他腳邊的水盆裡,“滋啦”一聲騰起白霧。
“李管事!”陳睿人還沒進門,聲音先傳了進去。
李忠見是陳睿,咧嘴笑道:“陳郎君來得巧,你來看咱們現在打的鐵鍋怎麼樣……”
“鍋的事稍後說!”陳睿打斷他,展開圖紙,“有急事!幫我打這個犁頭,三天後要用!”
李忠湊過來看圖紙,眉頭漸漸擰起:“這犁鏵是等腰三角形?兩邊都開刃?”他用粗糙的手指在紙上劃著,“尋常犁鏵隻開一麵刃,你這要兩麵受力,得用精鐵才行,不然容易卷刃。”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正是要用精鐵!”陳睿指著圖紙上的標注,“刃口要磨得鋒利,卻不能太薄,入土時得能吃住勁。還有這連接犁梢的凹槽,得嚴絲合縫,差半分都不行。”
李忠拿起圖紙對著光看了看,忽然拍了拍胸脯:“你放心!,明天必定你趕出來!隻是這淬火得拿捏好火候,早一刻軟,晚一刻脆……”
“我信得過師傅們的手藝。”陳睿拱手道,“用料上彆省,這事是陛下親自要看的。”
“這是自然!”李忠轉身衝裡屋喊,“把那堆煉好的精鐵抬出來!給陳郎君打犁頭!”
從鐵作出來,陳睿又直奔木作。
王木匠正蹲在院裡給一根棗木去皮,刨子過處,卷卷刨花落在腳邊,像堆雪。
他接過圖紙看了半晌,手指著曲轅的弧度:“這彎得是五年以上的老料,火烤著慢慢彎,不然容易裂。”
“王師傅有現成的料嗎?”陳睿急道。
王木匠往牆角努了努嘴:“這個不用擔心,咱們將作監啥木料都有。”他摸出個尺子量了量圖紙,“犁架用榆木,耐水泡;犁梢得用硬木,不然拉犁時容易斷。”
“能在三天內做好嗎?”
王木匠掐著指頭算了算:“夠了。我讓徒弟們先把料鋸好,隻是這曲轅的弧度得看仔細了,太彎了擋事,太直了又白費力氣。”
“那就勞煩王師傅多費心了。”陳睿遞過圖紙,“我明天再來看看進度。”
“郎君放心吧。”王木匠把圖紙折好揣進懷裡。”
喜歡穿越大唐成小道士請大家收藏:()穿越大唐成小道士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