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指著廊柱邊的彈簧弩:“小先生,那是新做的弓弩嗎?是鐵的?”
“是彈簧弩。”陳睿拿起一支弩箭,搭在弦上,對準院角那棵老槐樹,“殿下們看好了。”他深吸一口氣,雙臂發力,將弦緩緩拉開掛好。
陳睿穩住手勁,猛地鬆開扳機——
“嗡!”
弩箭破空而去,帶著尖銳的呼嘯聲,“篤”地釘進槐樹樹乾,箭尾還在劇烈震顫,半截箭身都沒入了木質之中。
“好力道!”李承乾看得眼睛發亮,“比父皇的角弓還厲害!八十步內能穿透甲胄嗎?”
“試過五十步外的鐵甲,能透三層。”陳睿點頭,“若是裝配給禁軍,守城時足可壓製護城河外的敵軍。”
李承乾站起身,目光在四輪馬車和彈簧弩之間轉了一圈,忽然湊近陳睿,壓低聲音道:“先生是想把這兩樣東西獻給父皇?”
“是。”陳睿從袖中取出圖紙,“四輪車能運糧、能載人,跑長途比兩輪車穩當,還能多裝三成貨物;彈簧弩射程遠、力道足,於軍於民都是利器。隻是這兩樣都是新物件,需得陛下點頭,才能推廣開。”
“父皇定然喜歡!”李承乾接過圖紙,飛快地掃了幾眼,“走!這就進宮請旨,說有要緊事求見,保準給父皇一個驚喜!”
說著,他轉身就往外跑,跑了兩步又回頭:“小先生等著,我去去就回!”
李泰也跟著起哄:“我也要看父皇見到馬車的樣子!肯定會嚇一跳!”
幾人乘坐馬車來到禁苑。
李世民也在李承乾的催促下,來到了禁苑。
“父皇趕緊來!”
陳睿也跟著拱手:“陳睿,參見陛下。”
李世民擺了擺手,目光早已被停在路邊的四輪馬車吸引,嘴角噙著一絲笑意:“承乾說你弄了個新奇物件,就是這個?”
“正是。”陳睿引著他走到馬車旁,“陛下請看這轉向。”
老周再次演示,趕著馬車在街口走了個“s”形。“x”形鐵架隨著轉向開合,前輪靈活,後輪順隨,整個過程行雲流水,車廂裡那盞原本用來測試平穩度的銅燈,燈芯隻輕輕晃了晃,燈油一滴未灑。
李世民臉上的笑意淡了,眼神漸漸變得銳利。
他征戰多年,深知運輸之難——糧草經長途顛簸,損耗往往超過三成;軍械車輛笨重,遇著山路便寸步難行。
這四輪馬車若真能如此靈活穩當,於國於民都是天大的好處。
“這‘x’形鐵架,是如何做到的?”李世民蹲下身,手指輕輕敲了敲轉向架的活軸,鐵件碰撞發出清脆的響聲。
“以活軸連接兩根鐵條,前輪轉向時,鐵架一收一放,就能帶著後輪順向而動。”
陳睿指著圖紙解釋,“鐵架承重力大。車廂比尋常兩輪車寬一尺,深半尺,能多裝,跑起來還更穩。”
李世民拿起圖紙,仔細看著上麵的尺寸標注,忽然抬頭:“去那條石子路試試。”
老周應聲駕車起步,那條路剛下過雨,坑窪處積著水,碎石子遍地。
眾人跟在車後,隻見馬車碾過水坑,“x”形鐵架微微一沉,隨即彈起,車廂幾乎沒怎麼顛簸;遇到凸起的石塊,前輪輕輕一抬,後輪便順著坡度滑過,連車軸都沒發出刺耳的摩擦聲。
“好!”一直沉默的李世民忽然讚了一聲,“尋常馬車過這種路,車廂能顛得散架,你這車子,竟穩如平地!”
“父皇,您看這個。”李承乾示意陳睿呈上弓弩。
李世民接過時,指尖觸到冰涼的鋼臂,不由“咦”了一聲:“這弓臂……是鐵的?”
“是新煉的彈簧鋼。”陳睿演示著轉動轉輪,“不用蠻力,一人便能上弦,射程百步開外,能透兩層甲。”
老周搬來一截五寸厚的榆木,立在五十步外的牆角。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陳睿搭上弩箭,扣動扳機——
“嗖!”
弩箭帶著破空聲疾射而出,“噗”地一聲穿透木板,箭尾都沒入了近寸。
“五十步穿木,若換作鐵甲呢?”李世民問道。
“將作監試過,三層鐵甲能透。”陳睿遞過弩臂,“這弓臂用的彈簧鋼,彈力是尋常牛筋弦的三倍,射程能到八十步,而且不易磨損,用上半年也不用換。”
李世民握住弩臂,試著拉了拉弓弦。很輕鬆就拉好了弦,他以為沒什麼力道,鬆手時,“啪”的一聲脆響,強勁的回彈力震得他虎口發麻。
“好力道!”他眼中閃過驚喜,“禁軍若裝備此弩,守城時足可壓製敵軍於護城河外!”
旁邊的李承乾看得激動,忍不住道:“父皇,陳先生說,這馬車還能改得更大,將來運兵運糧,比現在能省一半力氣;這弓弩也能做小些,讓騎兵單手操作!”
李世民轉向陳睿,語氣鄭重,“這四輪馬車和彈簧弩,朕準了!你需要多少工匠、多少鐵料,儘管跟將作監和司農寺說,朕給你調!馬車先不用製造太多,先造一百輛,弓弩先造三千架。”
“再試十箭!”李世民來了興致,接連發射。
十支箭支支穿透鐵甲,彈簧每次反彈都“嗡”地一聲,力道絲毫不減。
最後一箭射完,他摸著還在震顫的彈簧,忽然說:“有如此利器,大唐將更加強大!”
“陛下,此兩件器物。”陳睿躬身道,“彈簧可反複使用千次,且輕便易攜,騎兵策馬時也能發射。新製四輪馬車,運糧草時損耗能減三成,行軍速度可提兩成。”
陳睿躬身應道:“臣還有一些彈簧改進投石機和床弩的圖紙,已交由將作監打造,想必過幾日便有消息!”
“好!過幾日朕在看看那幾樣利器的威力!”
喜歡穿越大唐成小道士請大家收藏:()穿越大唐成小道士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