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一比方,小鐵匠頓時開竅,再寫就像樣多了。
教完讀寫,李泰拿出那把格子木尺:“這數字不光好寫,算起來更方便。比如量一根木料,長‘5’尺,寬‘3’尺,求麵積,用這數字算‘5乘3’,得‘15’,比寫‘五乘三得十五’快多了吧?”
他又舉了個例子:“做齒輪,每個齒寬‘2’厘,一共‘8’個齒,總寬度就是‘2乘8等於16’厘,簡單吧?”
學徒們聽得眼睛發亮,陳東搶著說:“真的!上次我算齒輪總寬,寫‘二乘八得十六’,寫了半天,要是用這數字,幾筆就寫完了!”
李泰笑著點頭:“這就是符號數字的好處,省時省力,還不容易出錯。往後你們畫圖紙、算用料,都用它,保證效率翻倍。”
一上午的課下來,學徒手裡的石板上,歪歪扭扭的阿拉伯數字漸漸整齊起來。
旁聽的老工匠舉著木板,樂嗬嗬地說:“活了大半輩子,還能學新學問,這‘1、2、3’看著不起眼,往後乾活肯定用得上!”
李泰收拾教具時,陳東湊過來,手裡拿著張寫滿數字的紙:“殿下,您看我這寫得對不?明天我就用這數字記料單!”
李泰接過一看,紙上的“1234”雖不工整,卻一筆一劃透著認真,他笑著打了個勾:“好樣的!就這麼用,用熟了比算籌還快。”
走出學堂時,陽光正好,李泰聽見身後傳來此起彼伏的“1、2、3”聲,夾雜著“5乘7等於35”的念叨,心裡忽然覺得,這比在書房裡讀十遍算經都踏實。
李泰笑了笑,加快腳步往宮裡走——他得趕緊回去編第二課的教材。
李泰教完數字讀寫,又連著開了三堂課,等看到學徒們拿起木炭就能在石板上流暢寫出“1234”,甚至能對著料單把“五根木料”寫成“5根”,才慢悠悠地搬出新教具——一摞刻著數字的木牌,一捆木棍。
“今天教加減法。”他把木牌在講台上擺開,左邊是“3”和“5”,右邊空著,“誰能告訴我,3加5等於幾?”
陳東第一個舉手,手裡的木炭在石板上劃得飛快:“等於8!”
“對。”李泰拿起寫著“8”的木牌扣在右邊,“就這麼簡單。比如你們做木活,上午鋸了3段木料,下午鋸了5段,一天就是3加5等於8段,用這符號寫‘3+5=8’,比寫‘三加五等於八’省多少力氣?”
台下的學徒們紛紛點頭,有個鐵匠舉著錘子比劃:“俺上午打了4個鐵環,下午打了6個,就是4加6等於10個!”
“沒錯!”李泰把木牌換成“4”和“6”,補上“10”,“加法就是把兩堆東西合到一起,用‘+’號連起來,結果寫在‘=’後麵。”
他又換了組數字:“那要是上午做了7個木楔,下午用了2個,還剩幾個?”
這次是老木匠王師傅答的,他在石板上寫“72=5”,雖然減號寫得像個歪歪扭扭的小橫杠,卻絲毫不差:“剩5個!俺昨天做榫卯,就是這麼算的!”
李泰眼睛一亮,拿起旁聽的王師傅的木板給大家看:“王師傅這就對了!‘’號就是去掉、用掉的意思,7個用了2個,剩下的就是7減2等於5。”
他怕大家記混,特意畫了個簡單的圖:左邊畫7個小圓圈,圈掉2個,旁邊寫“72=5”,“就像這樣,圈掉的就是去掉的,剩下的數就是答案。”
接下來的練習更接地氣。
李泰舉著齒輪圖紙問:“一個齒輪有12個齒,另一個有8個齒,合起來一共多少個齒?”
“12+8=20!”學徒們異口同聲。
“那要是大齒輪比小齒輪多幾個齒?”
“128=4!”
連最靦腆的學徒都敢大聲回答了。
李泰看著他們手裡的石板,上麵的算式從歪歪扭扭到越來越工整,“+”“”號也從像“十”和“一”慢慢糾正成標準的符號,心裡比解出難題還舒坦。
課間休息時,陳東拿著張料單跑過來,上麵寫著“3根長木+5根短木=8根木”“10個鉚釘4個備用=6個使用”,眼裡閃著光:“殿下您看!這麼記料單,一目了然!”
王師傅也湊過來,手裡拿著算好的榫卯尺寸:“俺算這榫頭比卯眼長多少,用減法一算就清楚,再也不用拿尺子比來比去了!”
他原本準備了複雜的例題,這會兒索性扔到一邊,直接讓學徒們報自己乾活時遇到的數字:
“俺上午刨了9塊木板,下午刨了7塊,一共16塊!”
“俺這裡有15個釘子,用了6個,還剩9個!”
“兩根木料,一根長13尺,一根長9尺,長的比短的多4尺!”
李泰在黑板上把這些“實戰題”一一記下,變成算式給大家看,笑聲和回答聲差點掀了學堂的頂。
最後他總結:“你們看,加減法不是算經裡的數字遊戲,是你們每天都要用的本事——算木料、算零件、算用料,有了它,就不用憑感覺估摸,錯不了!”
喜歡穿越大唐成小道士請大家收藏:()穿越大唐成小道士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