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9月20日,的黎波裡城籠罩在一層詭異的硝煙中。此前五日的巷戰雖“慘烈”,但雙方心裡都清楚,這場廝殺不過是演給協約國與世界看的戲台——奧斯曼帝國在城中駐守的,全是從北非本地征召的土著士兵,意大利聯軍這邊,除了龍國仆從軍與少量意大利精銳,衝鋒在前的也多是雇傭的土著武裝。如今戲台已搭好,按照同盟國與奧斯曼暗中達成的默契,“奧斯曼主力撤離”的戲碼剛落幕,“反攻奪城”的劇情,便要正式開演。
的黎波裡城頭,龍國陸軍中將周毅正站在臨時搭建的指揮哨位上,手中握著一份標注著“絕密”的協同作戰函——這是三天前意大利軍方轉來的,由奧斯曼參謀部秘密送達,上麵清晰寫著三次“奪城失城”的時間節點、進攻路線,甚至連雙方“傷亡數字”都已提前敲定。周毅指尖劃過函上“10月5日第一次反攻奪城,10月15日第二次易手,10月25日最終奧斯曼‘敗退’”的字樣,嘴角勾起一抹冷笑,轉頭對身旁的意大利陸軍準將馬可說道:“馬可準將,奧斯曼的‘主力’該登場了,讓我們的土著雇傭軍做好‘潰敗’的準備,彆演砸了。”
馬可準將笑著點頭,眼中滿是了然:“周將軍放心,那些土著都受過訓,知道該什麼時候‘倒下’,什麼時候‘逃跑’。倒是你們的仆從軍,上次巷戰裡殺得太狠,這次可得收著點,彆真把奧斯曼的土著部隊打垮了,那戲可就沒法演了。”
“放心,仆從軍有自己的分寸。”周毅說著,抬手看了看腕表,“按照約定,上午十點,奧斯曼的‘反攻信號’會從城西傳來,我們這邊按計劃讓出西門,把城西北的陣地‘丟’給他們。記住,土著雇傭軍的‘傷亡率’要控製在30左右,仆從軍象征性傷亡500人即可,全用之前的備用屍體充數。”
兩人商議完畢,周毅立刻下了指令:讓仆從軍第一、二團撤出城西與城西北的核心陣地,退至城中心的廣場一帶布防;負責駐守這兩處陣地的土著雇傭軍,則接到了“頑強抵抗、佯裝潰敗”的命令——他們要在奧斯曼軍隊發起進攻後,抵抗半小時,然後“不敵”後撤,沿途還要留下足夠多的“屍體”與“傷員”,營造出激戰的假象。
上午九點五十分,的黎波裡城西方向傳來了密集的火炮轟鳴聲——這是奧斯曼軍隊按約定發起的“炮火準備”。炮彈落在城西的空地上,掀起漫天塵土,卻刻意避開了龍國與意大利軍隊的核心布防區域,隻炸毀了幾處提前搭建好的臨時工事。城西北陣地的土著雇傭軍立刻進入狀態,趴在戰壕裡朝著城西方向開槍,槍聲密集卻毫無章法,偶爾有幾顆子彈朝著奧斯曼軍隊的方向飛去,也根本沒有瞄準。
十點整,奧斯曼軍隊的“反攻部隊”登場了——這支由數千名土著士兵組成的部隊,打著奧斯曼帝國的旗幟,朝著城西陣地衝來。他們的衝鋒看似凶猛,卻始終保持著與龍國雇傭軍的安全距離,甚至有幾名士兵在衝鋒時,故意腳下一滑,摔倒在地,然後“掙紮著爬起來繼續衝鋒”,演得有模有樣。
城西北陣地的土著雇傭軍按照預定計劃,抵抗了半小時後,便開始“潰敗”。他們扔掉手中的步槍,朝著城中心的方向逃跑,沿途還不時有人“中彈倒地”——這些“傷員”大多隻是手臂或腿部被塗了紅色顏料,倒地後便一動不動,等待著後續的“救治”。奧斯曼軍隊則“趁勝追擊”,順利占領了城西與城西北的陣地,甚至有部分士兵衝到了城中心廣場附近,與仆從軍發生了“小規模交火”。
周毅站在指揮哨位上,看著下方的“戰鬥”,對身旁的參謀說道:“讓仆從軍象征性地反擊一下,然後後撤,把城西北的陣地徹底讓出去。另外,讓後勤部門把備用的屍體運到城西的戰場上,布置好‘激戰痕跡’。”
參謀領命而去,很快,仆從軍朝著衝到廣場附近的奧斯曼士兵發起了反擊。槍聲響起,幾名奧斯曼士兵“中彈倒地”,仆從軍也有十幾人“傷亡”——這些“傷亡”的仆從軍士兵,其實都是提前安排好的,他們“倒下”後,立刻被後勤人員抬走,換上備用屍體。奧斯曼軍隊見仆從軍“後撤”,立刻“占領”了廣場周邊的幾棟建築,宣布“成功收複的黎波裡城西與城西北區域”。
當天下午,奧斯曼帝國與意大利分彆向外界發布了戰報。奧斯曼帝國的戰報稱:“我軍主力向的黎波裡發起猛烈反攻,經過數小時激戰,成功收複城西與城西北陣地,殲滅敵軍兩千餘人,沉重打擊了意大利聯軍的囂張氣焰,後續將繼續發起進攻,徹底收複的黎波裡。”意大利的戰報則與之對應:“奧斯曼帝國主力突然發起反攻,我軍因準備不足,被迫撤出城西與城西北陣地,傷亡一千五百餘人,但仍在城中心區域堅守,將與敵軍展開殊死搏鬥。”
戰報發布後,協約國的觀察員立刻前往的黎波裡前線“視察”。他們在城西的戰場上看到了滿地的“屍體”、被炸毀的工事、散落的步槍與彈藥,以及“受傷”躺在地上的士兵,徹底相信了雙方激戰的“事實”。英國觀察員在給國內的報告中寫道:“奧斯曼帝國與意大利聯軍在的黎波裡展開激烈爭奪,雙方傷亡慘重,這場代理人之戰已進入白熱化階段,龍國仆從軍雖戰力強悍,但在奧斯曼主力的反攻下,也遭受了一定損失。”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周毅看著協約國觀察員離去的背影,對馬可準將說道:“第一幕戲演完了,接下來就是等待10月15日的第二次易手。這段時間,讓雙方的土著部隊偶爾發生幾次小規模衝突,彆讓協約國看出破綻。”
馬可準將點頭應下,兩人又商議了後續的細節,確保每一個環節都萬無一失。在此期間,龍國仆從軍除了象征性地參與幾次“衝突”,大部分時間都在城中心的陣地進行休整。士兵們依舊戴著黑色防毒麵具,沉默地進行訓練,仿佛外界的一切都與他們無關。周毅偶爾會去視察仆從軍的訓練情況,他發現這些士兵即便在休整期間,也始終保持著高度的紀律性,無論是隊列訓練還是戰術演練,都做得一絲不苟——他們不知道這場戰爭是“演戲”,在他們的認知裡,每一次訓練、每一次衝突,都是為了完成任務、實現“救贖”。
10月15日,按照約定,第二次“奪城”戲碼如期上演。這次,輪到意大利聯軍“反攻”。清晨,意大利軍隊的火炮朝著奧斯曼軍隊駐守的城西陣地發起了“猛烈轟擊”,龍國仆從軍則作為“主攻部隊”,朝著城西陣地衝去。仆從軍士兵的衝鋒依舊凶猛,卻刻意放慢了速度,給奧斯曼軍隊的“撤退”留出了時間。奧斯曼軍隊按照計劃,抵抗了一小時後,便開始“潰敗”,朝著城外的方向撤退,意大利聯軍則“趁勝追擊”,重新占領了城西與城西北的陣地。
與第一次一樣,雙方都發布了對應的戰報,向外界展示了“激戰”的成果。協約國的觀察員再次前往前線,看到的依舊是滿地的“屍體”與“激戰痕跡”,更加堅信這場戰爭的“真實性”。而在這兩次“奪城”與“失城”的過程中,雙方的主力部隊都沒有受到任何損失,真正“傷亡”的,隻有那些無辜的土著士兵與備用屍體。
10月20日,距離第三次“易手”還有五天時間,周毅收到了來自京城的電報。電報中,李和告知他,軍博會的後續影響已初步顯現,同盟國對龍國的信任度大幅提升,協約國則對龍國的實力充滿忌憚,這場代理人之戰的“演戲”目的已基本達成,第三次“易手”後,便可安排意大利聯軍“徹底擊敗”奧斯曼軍隊,結束這場戰爭。
周毅看完電報後,立刻召集馬可準將與仆從軍的各級指揮官,召開了作戰會議。會上,周毅宣布了第三次“反攻”的計劃:“10月25日,我們將發起最終的‘反攻’,徹底擊敗奧斯曼軍隊,收複整個的黎波裡。這次,要演得更逼真一些,仆從軍的‘傷亡率’可以提高到10左右,意大利軍隊也安排一些真實的輕傷士兵,讓協約國徹底相信我們的‘勝利’是來之不易的。”
指揮官們紛紛領命,開始為第三次“反攻”做準備。仆從軍的士兵們也感受到了大戰將至的氛圍,他們更加刻苦地進行訓練,擦拭著手中的步槍與匕首,等待著戰鬥指令。在他們眼中,這場“最終反攻”是實現“救贖”的關鍵一戰,他們願意用自己的生命,為龍國贏得勝利。
10月25日清晨,的黎波裡城籠罩在一片肅殺的氛圍中。意大利軍隊的火炮朝著奧斯曼軍隊的陣地發起了最猛烈的“轟擊”,炮彈密集地落在陣地上,炸毀了大量的臨時工事,甚至有幾顆炮彈真的擊中了奧斯曼軍隊的彈藥箱,引發了劇烈的爆炸。這是雙方約定好的“真實環節”,目的是讓這場“最終反攻”更加逼真。
上午十點,龍國仆從軍作為“主攻部隊”,朝著奧斯曼軍隊的陣地發起了衝鋒。這次,仆從軍士兵的衝鋒比前兩次更加凶猛,他們如同潮水般湧向陣地,與奧斯曼軍隊展開了“激烈的白刃戰”。刀光劍影中,不時有士兵“中彈倒地”或“被刺刀刺傷”,慘叫聲與金屬碰撞聲交織在一起,營造出了前所未有的慘烈氛圍。
奧斯曼軍隊按照計劃,進行了頑強的“抵抗”。他們利用陣地的優勢,與仆從軍展開周旋,甚至有幾名奧斯曼士兵“不惜犧牲自己”,與仆從軍士兵同歸於儘——這些士兵都是奧斯曼軍隊中最忠誠的土著士兵,他們不知道這場戰爭是“演戲”,以為自己真的是在為國家而戰。
戰鬥持續了整整四個小時,下午兩點,奧斯曼軍隊按照約定,開始“全麵潰敗”,朝著城外的方向瘋狂逃跑。意大利聯軍則“趁勝追擊”,朝著奧斯曼軍隊的撤退路線發起了“猛烈攻擊”,殲滅了大量的“潰兵”。下午四點,意大利聯軍徹底占領了整個的黎波裡城,龍國國旗與意大利國旗一同升起在的黎波裡的城頭,標誌著這場戰爭的“結束”。
戰爭結束後,雙方發布了最終的戰報。意大利聯軍的戰報稱:“經過數月的激戰,我軍最終徹底擊敗奧斯曼軍隊,收複整個的黎波裡,共殲滅敵軍一萬餘人,俘虜五千餘人,自身傷亡六千餘人。龍國仆從軍在戰爭中發揮了關鍵作用,為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奧斯曼帝國的戰報則稱:“因寡不敵眾,我軍在的黎波裡之戰中遭受重大損失,被迫撤出的黎波裡,後續將重新集結力量,伺機奪回失地。”
這場持續了一個多月的的黎波裡之戰,以意大利聯軍的“勝利”告終。在外界看來,這是一場慘烈的代理人之戰,同盟國憑借龍國仆從軍的強悍戰力,擊敗了協約國支持的奧斯曼帝國,奠定了在北非地區的優勢地位。但隻有少數人知道,這場戰爭不過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演戲”,雙方的主力部隊毫發無損,真正付出生命代價的,隻有那些無辜的土著士兵…
ps:今日份更新結束,煩請兄弟們多多支持,多多推薦書荒,多多催更,長歌拜謝諸位弟兄!
喜歡大國海軍,從北洋水師開始請大家收藏:()大國海軍,從北洋水師開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