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秉衡遇刺的消息,像一塊巨石投入黃海,激起千層浪。威海衛的談判暫時中止,各國使節都在觀望,英國公使歐格訥甚至私下對丁汝昌說:“若清廷對日宣戰,英國將保持中立。”這看似中立的態度,實則是默許北洋動手。
丁汝昌目光如炬,他深知此次事件的嚴重性和緊迫性。在緊急召開的軍事會議上,他環視著與會的將領們,這些人中不僅有北洋的管帶,還有來自南洋的吳安康以及廣東的李準。
丁汝昌站在海圖前,用手指著地圖,語氣堅定地說道:“日本人刺殺巡撫,這無疑是他們開戰的借口,但同時也是我們的一個機會。”他的話語引起了在場眾人的關注,大家都知道,這意味著一場風暴即將來臨。
丁汝昌繼續分析道:“朝廷如今已經處於騎虎難下的境地,不打,那麼朝廷的顏麵將會儘失;打,卻隻能依靠我們。所以,我們必須要抓住這個機會,展現出我們的實力和決心。”
這時,李和提出了一個建議:“趁著這個機會,我們應該讓朝廷將山東的防務交給北洋。李秉衡已經身亡,山東巡撫的位置不能空缺,必須要讓我們自己人來接任——最好是李鴻章大人的親信,這樣才能與我們齊心協力。”
李和的提議得到了一些人的讚同,他們認為這樣可以增強北洋在山東地區的影響力,同時也能更好地協調各方力量,應對可能的戰爭局勢。
吳安康隨聲附和道:“所言極是!山東乃北洋之重要後勤基地,糧餉、彈藥等物資皆由此地轉運,其戰略地位舉足輕重,務必將其牢牢掌控於手中。我願與諸位聯名上奏,力薦丁軍門兼任山東海防督辦一職。”
丁汝昌聞言,卻連連搖頭,緩聲道:“此事萬萬不可,我實難兼任此職,恐遭人詬病,授人以柄。依我之見,不妨請李鴻章大人出麵舉薦,可如此奏報:‘威海衛與山東互為唇齒,關係緊密,需有知兵之臣統籌調度。’如此一來,便可推薦他的門生袁世凱擔任此職。此人曾在朝鮮練兵,對軍事頗為精通,且為人乖巧,必能勝任。”
眾人聞聽此言,皆覺此計甚妙。袁世凱出身淮係,與李鴻章關係匪淺,且其確有軍事才能,若由他出任山東巡撫,不僅可確保北洋的後勤供應無虞,亦不會引起朝廷的猜忌。
就在此時,一封來自濟南的密信被送到了丁汝昌的案頭。信是趙青發來的,內容讓丁汝昌眉頭緊皺。
趙青在信中寫道:“經調查,現已確定那名刺客的確是日本間諜,而且與駐煙台的日本領事館存在密切聯係。然而,在刺客招供之前,他曾被劉含芳的人審訊過。我擔心供詞可能已經被篡改,其中加入了一些關於‘北洋與日本有秘密交易’的不實之詞。”
丁汝昌讀完信後,嘴角泛起一絲冷笑。他心中暗想:“果然如此,這其中必定有詐。”劉含芳乃是翁同龢的親信,丁汝昌對他的為人再清楚不過。此次事件,顯然是劉含芳想要借機抹黑北洋水師,給他們製造麻煩。
丁汝昌略作思考,決定采取行動。他立刻回信給趙青,指示他設法將刺客與日本領事館接觸的證據比如往來信件、接頭記錄等)悄悄弄到手,並直接交給李鴻章。丁汝昌深知,隻有將這些確鑿的證據呈現在朝堂之上,才能讓翁同龢無話可說,狠狠打臉。
七月初二,李鴻章聯合南洋、廣東、福建的督撫,聯名上奏:“日本刺殺封疆大吏,罪大惡極,請皇上宣戰;山東防務緊要,擬薦袁世凱署理巡撫,統籌海防。”奏折裡附上了趙青弄來的證據,鐵證如山。
翁同龢還想反駁,卻被光緒帝打斷:“證據確鑿,再爭就是袒護外人!袁世凱……朕知道,就讓他去山東吧。”年輕的皇帝心裡清楚,現在隻能依靠北洋,再內鬥下去,隻會讓日本人得利。
旨意傳到威海,丁汝昌立刻派鄧世昌帶“震洋”艦去煙台,接應袁世凱赴任。“告訴袁大人,北洋水師全力支持他,要錢要糧,隻要開口,咱們就給。”丁汝昌叮囑道,“但有一條,山東的沿海炮台,必須由北洋的人接管,統一調度。”
七月的黃海,戰雲密布。日本艦隊在仁川港集結,北洋水師則在威海衛加緊備戰。袁世凱走馬上任的消息,像一劑強心針,讓北洋上下鬆了口氣——至少,後院不會起火了。丁汝昌站在炮台上,看著“威海”“震洋”兩艦演練炮擊,忽然覺得,那些關於“朝廷猜忌”“內部分裂”的陰霾,正在被戰爭的緊迫感驅散。
他知道,這是暴風雨前的寧靜。但這一次,北洋水師準備好了——不僅有艦有炮,還有穩固的後方,和不得不戰的決心。
喜歡大國海軍,從北洋水師開始請大家收藏:()大國海軍,從北洋水師開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