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抵達濟南的第三天,他身著嶄新的陸軍製服,英姿颯爽地率領著衛隊,風馳電掣般地奔赴威海衛。一路上,他的心情格外舒暢,因為他深知此次前來威海衛對於北洋水師的重要性。
當他見到丁汝昌時,並沒有像官場中常見的那樣進行冗長的寒暄,而是開門見山地說道:“軍門,山東的糧倉、銀庫,北洋要用多少,儘管開口。沿海的登州、煙台炮台,我已經下令,全聽您調遣。”
丁汝昌見袁世凱如此爽快,心中不禁對他多了幾分讚賞。他也毫不拖泥帶水,直截了當地回應道:“袁大人,既然您如此爽快,那我也就不繞彎子了。我需要三樣東西:首先,每月三萬石糧食,以確保艦隊和陸戰隊的充足供應;其次,煙台機器局要全力以赴地生產炮彈殼,而火藥則由威海提供;最後,希望您能組織山東民團,嚴守港口,防止日本間諜的滲透。”
袁世凱一一應下:“沒問題。我還帶了個好消息——李鴻章大人從天津給您調來了五十門格林炮,守威海衛的陸地防線夠用了。”他頓了頓,壓低聲音,“朝廷的宣戰詔書,怕是這幾天就會下來。軍機處的消息,日本在朝鮮增兵了,漢城已經戒嚴。”
這個消息讓北洋的備戰徹底提速。機器局的工匠們兩班倒,王師傅帶著人給新到的德國速射炮裝炮架,手指被燙出了水泡也不休息:“早一天裝好,就能早一天打鬼子!”
薩鎮冰的無線電隊全員上崗,在劉公島、煙台、旅順建了三個監聽站,24小時盯著日本艦隊的動向。“‘吉野’‘浪速’在仁川港加煤,看樣子要南下。”年輕的電報員小張拿著破譯的片段,衝進薩鎮冰的辦公室。
鄧世昌則帶著“震洋”“致遠”等艦,在黃海進行“遭遇戰演練”。他模擬日軍的編隊,讓陳金揆指揮“致遠”從側翼突擊,自己則用“震洋”的速度纏住“主力艦”,演練如何用速射炮和魚雷配合,撕開防線。“記住,日本人最擅長偷襲,咱們必須比他們更狠!”他在艦橋上吼道。
李和負責檢查彈藥儲備。諾華火藥的倉庫裡,靛藍色的炮彈堆得像小山,每箱都貼著“檢驗合格”的標簽。“龍驤一號”魚雷也儲備了三百枚,足夠打一場中等規模的海戰。“軍門,彈藥沒問題,就是引信的靈敏度還得再調調,確保一觸即發。”他向丁汝昌彙報。
七月中旬,朝廷的宣戰詔書終於送到威海衛。丁汝昌在“定遠”艦上召集全體將士,高聲宣讀:“……日本國不遵條約,不守公法,竟至刺殺封疆大吏,侵我藩屬,殊堪痛恨!著北洋水師、南洋水師、廣東水師,即行出師,痛擊倭寇,以振國威!”
甲板上爆發出震天的歡呼,水兵們舉著槍,喊著“打鬼子”的口號,聲浪蓋過了海浪。丁汝昌看著這群熱血沸騰的弟兄,忽然覺得所有的隱忍、算計、準備,都值了。
他拔出佩刀,指向東方:“弟兄們,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今日,咱們就用手中的炮,告訴小鬼子——這黃海,是咱們的!這海疆,由咱們守!出發!”
“定遠”艦的主炮發出一聲怒吼,像是吹響了出征的號角。“威海”“震洋”“平遠”“致遠”……一艘艘艦船拔錨起航,在黃海的浪濤裡,組成了一道鋼鐵長城。七月的陽光灑在艦艏的龍紋上,亮得耀眼。
丁汝昌站在艦橋,望著越來越近的朝鮮海岸線,知道一場改變國運的海戰,即將打響。而他和北洋水師,已經做好了準備。
喜歡大國海軍,從北洋水師開始請大家收藏:()大國海軍,從北洋水師開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