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鐵軌延伸的疆土_大國海軍,從北洋水師開始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159章 鐵軌延伸的疆土(1 / 1)

天津李鴻章的府邸裡,炭盆燒得正旺。李鴻章穿著藏青色棉袍,手指在鋪開的地圖上緩緩滑動,指腹碾過朝鮮半島與遼東半島的交界線,那裡正用朱筆圈著一個小小的圓點——義州,未來鐵路的起點。

“香濤兄覺得,這鐵路能成嗎?”他抬眼看向對麵的張之洞,老花鏡後的目光帶著幾分疲憊。案幾上堆著七八個奏折,最上麵的那本封皮寫著“反對海軍擴修鐵路折”,是戶部尚書翁同龢剛遞上來的,墨跡還帶著新印的朱砂。

張之洞放下茶盞,茶沫在碧螺春茶湯裡打著旋。“能不能成,不在朝堂,在水師。”他指尖點著地圖上的旅順港,“丁汝昌的北洋能守住遼東,李準的廣東能鎮住南海,這條鐵路就是串起珍珠的線。至於翁同龢那邊,讓他去吵——朝廷的國庫空得能跑老鼠,真要打仗,還得靠水師自己的家底。”

窗外的風卷著殘雪拍打窗欞,像在應和這略顯叛逆的對話。李鴻章拿起一份賬冊,上麵記著四大水師的私產:營口的煤礦月入三十萬兩,廣東十三行的貿易利潤五十萬兩,南洋的絲綢關稅三成歸公,福建船政的硫磺換鋼料……這些數字加起來,竟比之前戶部全年的海軍撥款還多三成。

“詹天佑那邊有消息了嗎?”李鴻章忽然問。去年派往美國的留學生裡,這個專攻鐵路工程的年輕人成績最拔尖,據說在耶魯大學時就設計過山區鐵路的彎道方案。

“電報昨天到的,”張之洞從袖中掏出電報紙,“他願意回來,說‘能為國家修鐵路,勝讀十年書’。不過有個條件,要帶十個美國工程師一起回來,薪水得按水師的標準發。”

李鴻章笑了,眼角的皺紋擠成一團:“給他,彆說十個,二十個也行。告訴詹天佑,這鐵路他說了算,用料、工期、工匠,四大水師全力配合。”他忽然壓低聲音,“就說是海軍衙門的意思,先不捅到軍機處——等鐵軌鋪到義州,生米煮成熟飯,朝廷想攔也攔不住。”

三日後,威海衛的聯合總署裡,丁汝昌將鐵路圖紙在桌上鋪開。李和、李準、吳安康、裴蔭森圍站四周,圖紙上的紅線從朝鮮義州出發,經旅順、大沽、南京、廣州,最後抵達廣西鎮南關,像一條蜿蜒的巨龍,將沿海與內陸連在一起。

“這鐵路要是修成,北洋的煤三天就能運到廣東,”李準摸著下巴,翡翠扳指在圖紙上劃出淺痕,“虎門炮台的炮彈要是不夠,福建船政的火藥廠能通過鐵路直送,比海運快十倍。”

吳安康卻皺著眉:“江浙一帶的士紳肯定反對,他們怕鐵路壞了風水。去年南洋想修上海到南京的短途鐵路,就被鄉紳們攔了,說動了龍脈。”

“這次不一樣。”丁汝昌磕了磕煙杆,煙灰落在“旅順”二字上,“咱們說是為了運軍糧、送兵械,打著海防的旗號,誰也挑不出錯。真要有人敢攔,就讓左寶貴帶一個營去‘護衛’施工——朝鮮的百姓都盼著鐵路通,好把糧食運出去賣。”

裴蔭森一直沒說話,此刻忽然指著圖紙上的台灣海峽:“從福州到台灣的鐵路怎麼辦?總不能讓火車過海吧?”老人的手指在海峽上畫了個圈,“船政可以造幾艘火車渡輪,能載著車廂直接過海,就用貨輪的圖紙改,保證結實。”

李和想起詹天佑的電報,說美國的鐵路已經用上了標準化鐵軌,不同路段的車廂能互相接駁。“所有鐵軌都按北洋的標準造,軌距四尺八寸半,”他在圖紙上標注著,“漢陽鐵廠上個月新出了重軌,每米重五十斤,比英國貨還耐磨,正好用在這條線上。”

說到經費,幾人都沉默了。賬冊上顯示,全程三千七百裡鐵路,每裡需要白銀一萬兩,加上火車、渡輪、車站,總費用得四千多萬兩——幾乎相當於北洋一年的經費。

“我廣東出一千萬兩,”李準率先開口,“從十三行的貿易利潤裡扣,再讓馬尼拉的貨棧多運點橡膠,這筆錢年內就能湊齊。”

“南洋出八百萬兩,”吳安康跟上,“江浙的絲綢商願意入股,他們盼著鐵路通了能把貨更快運到歐洲。”

裴蔭森慢悠悠道:“福建船政拿不出現銀,但能出工匠。船政學堂的學生畫了鐵路橋的圖紙,比英國工程師設計的省三成料,渡輪的用度船政這邊負責這筆錢就算福建的份子。”

丁汝昌最後說:“北洋出一千二百萬兩,剩下的缺口,我去跟李中堂要,讓他從海軍經費裡勻點。”他看向李和,“鐵路過了旅順後,要分一條支線到朝鮮平壤,這筆錢得從朝鮮的銀礦裡出,左寶貴那邊我去說。”

解決了經費,擴編海軍陸戰隊的事被提上議程。李和翻開名冊,北洋現有的陸戰隊五千人,南洋三千,廣東四千,福建兩千,加起來才一萬四,離十萬人的目標還差得遠。

“朝鮮可以招三萬,”李和指著名冊上的空白處,“左寶貴說當地青年都想參軍,一來能吃飽飯,二來能護著家鄉。琉球也能招五千,他們恨透了日本人,打仗肯定拚命。”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廣東的天地會能編兩萬,”李準接過筆,“那些人熟悉沿海地形,最適合守炮台、查走私。我讓他們把堂口改成兵營,換身軍裝就是正規軍。”

吳安康在“南洋”名下寫了“兩萬五千”:“江浙的鹽梟、漕幫子弟,個個能打。上個月截日本走私船時,漕幫的弟兄比水兵還能拚,收編過來正好用。”

裴蔭森寫下“一萬”:“福建的漁民水性好,能當海軍陸戰隊的先鋒,登島作戰最拿手。再從台灣招五千,高山族的獵手槍法準,適合當狙擊手。”

丁汝昌看著總數剛好十萬,滿意地點點頭:“統一番號,就叫‘海防陸師’,歸四大水師共同節製。軍裝用北洋的藏青色,帽徽加個錨形圖案,跟陸軍區分開。”他頓了頓,“武器全用江南製造局的新步槍,比陸軍的快槍射程遠兩成,彈藥跟水師的速射炮通用,方便補給。”

至於百萬預備役和民兵,眾人商定按地域編練:北洋負責遼東、山東,南洋管江浙、安徽,廣東包兩廣、福建,福建船政兼管台灣、琉球。“每個縣設一個訓練點,”李和補充道,“用淘汰的舊步槍訓練,每月集中操練三天,給點糧食當補貼就行。真要打仗,這些人能守縣城、護鐵路,讓正規軍能騰出手來對付外敵。”

消息傳到北京,軍機處果然炸了鍋。翁同龢在朝堂上哭諫,說四大水師私修鐵路、擴編軍隊,是想“擁兵自重”,懇請光緒帝下旨製止。光緒帝卻隻是歎氣,他手裡的奏折顯示,朝廷的國庫隻剩下三百萬兩,連給慈禧太後修頤和園的錢都不夠,根本無力乾涉水師的事。

“讓他們去吧,”光緒帝對軍機大臣們說,“隻要能守住海疆,鐵路修得越長越好,兵練得越多越好。”他拿起李鴻章遞上的鐵路圖紙,指尖在“義州”二字上停留許久,“朝鮮的百姓盼著鐵路通,朕不能讓他們失望…”

三月初,詹天佑帶著美國工程師抵達旅順。李和去碼頭迎接時,見這個留著短發的年輕人穿著西裝,卻在見到龍旗時深深鞠躬。“李副提督,”詹天佑的中文帶著點廣東口音,“美國的鐵路能跨沙漠、翻雪山,咱們中國的鐵路也能過海峽、連半島,我保證三年內讓火車從義州開到鎮南關。”

在旅順的工地上,詹天佑拿著水平儀測量地形,美國工程師們則圍著鐵軌樣品討論。當得知鐵軌是漢陽鐵廠造的,一個高鼻梁的工程師連連搖頭:“中國的鋼不行,撐不了五年就得換。”

詹天佑沒說話,讓人抬來一塊鐵軌樣品,用大錘猛砸。鐵軌彎了,卻沒斷。切開鐵軌彎折的部分,切口處的紋路細密均勻。“這是加了錳的鋼,”他用英語解釋道,“比美國的鐵軌更抗凍,適合北方的氣候。”他看向李和,“請李提督讓人多造這種鐵軌,越多越好。”

開工那天,義州的百姓帶著米酒、年糕來慰問。左寶貴指揮士兵們鏟土奠基,朝鮮青年們扛著鋤頭幫忙,喊著漢語和朝鮮語混合的號子。李和站在奠基石旁,看著詹天佑用毛筆寫下“義旅鐵路”四個大字,忽然覺得這條鐵路不隻是鐵軌的延伸,更是民心的凝聚——從朝鮮到廣西,從沿海到內陸,所有期盼安寧的人,都被這道紅線連在了一起。

李準從廣東派人送來二十車柚木,說要用來鋪鐵軌枕木,比鬆木耐用三倍。吳安康調來了南洋的蒸汽挖掘機,效率比人力快十倍。裴蔭森讓船政學堂的學生設計了跨海大橋的圖紙,橋墩用鋼筋混凝土澆築,能抗八級台風。

丁汝昌的電報從威海衛發來:“日本人在漢城的領事館派人打探鐵路進度,被左寶貴扣了,問要不要押到旅順來審。”

李和回電:“不用,讓他們回去報信,告訴鬆方正義,中國的鐵路修到哪裡,海防就到哪裡。想動歪心思,先掂量掂量火車上運的是煤,還是炮彈。”

夕陽西下,鐵軌在餘暉裡泛著金屬光澤。詹天佑蹲在地上,用卡尺測量軌距,額頭上的汗珠滴在新鋪的道砟上,瞬間被吸收。李和走過去,遞給他一塊乾糧:“辛苦嗎?”

“比在美國讀書時輕鬆,”詹天佑笑了,露出白牙,“因為這裡是自己的國家,修的是自己的鐵路,每一寸都踏實。”

遠處的海麵上,“威遠”艦正護送著運鋼料的船隊駛來,龍旗在桅杆上獵獵作響。李和望著鐵軌延伸的方向,仿佛看到了三年後的景象:火車轟鳴著穿過山海關,越過長江,渡過瓊州海峽,將北洋的煤、南洋的糧、廣東的槍、福建的火藥,源源不斷地送往前線。而在鐵路沿線,海防陸師的士兵們正荷槍實彈地巡邏,預備役的民兵們在田間操練,構成一道堅不可摧的防線。

他想起李鴻章的話:“鐵路是國之血脈,血脈通了,國家才能活起來。”此刻,這道鋼鐵血脈正在他腳下緩緩延伸,向著海疆,向著未來,向著一個不再任人欺淩的明天…

喜歡大國海軍,從北洋水師開始請大家收藏:()大國海軍,從北洋水師開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漫畫重啟後,論壇讀者為我哭崩了 年代:穿書八零,軍官老公動心了 在毀滅邊緣開花 夜色拂曉 零域建築師 雪葬紀元 星淵之下:地球的崛起 開局一木筏:大佬的求生日常 山醫逍遙行 漢末三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