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7月7日,北京南苑校場的黃土被晨光染成金紅色,十萬陸軍將士列成五十個方陣,槍刺如林;校場東側的觀禮台上,李鴻章身著三軍元帥禮服,金底五爪金龍肩章在陽光下奪目,左寶貴的陸軍元帥肩章金底步槍長城徽配三顆金星)與丁汝昌的海軍元帥肩章金底錨鏈徽配三顆金星)分列兩側,張之洞、孫中山及各國使節端坐其後,目光聚焦在校場中央的授銜台——今日是中華共和國首批軍銜授予儀式,也是陸軍、海軍陸戰隊首次聯合演武。
“傳軍令,授銜儀式開始!”隨著李鴻章身旁侍衛長的高聲傳令,軍樂隊奏響《共和頌》,禮炮六十一響轟鳴,震得校場邊的白楊樹葉子簌簌作響。
首先登場的是七位大將,李和與裴蔭森、吳安康、李準、鄧世昌五位海軍大將身著藏青色禮服,肩章上的金底錨鏈徽配兩顆金星格外醒目;聶士成、段祺瑞兩位陸軍大將則著墨綠色禮服,金底步槍長城徽在陽光下熠熠生輝。七人踏著紅毯走向授銜台,每一步都踏得沉穩有力。
李鴻章起身,親手為李和佩戴海軍大將肩章——冰涼的金屬觸到肩頭時,李和清晰地感受到指腹傳來的力度,那是期許,更是重托。“渤海艦隊是京畿門戶,萬不能出半分差錯。”李鴻章的聲音壓低,卻字字鏗鏘。李和挺直脊背,右手握拳抵在胸前:“末將定以艦炮為盾,以熱血為甲,守好華夏渤海疆!”
鄧世昌接過肩章時,左寶貴拍了拍他的胳膊:“陸戰隊是水陸尖刀,以後登陸奪島,全靠你們!”鄧世昌目光如炬:“請左帥放心,陸戰隊十五萬柄刺刀,定能插遍中華每一寸要地!”
四位原水師提督——裴蔭森、吳安康、李準佩戴肩章時,丁汝昌感慨道:“當年咱們在黃海拚殺,如今終於能帶著新艦隊、新軍銜,守著這太平海疆了。”三人齊聲應道:“願隨海軍元帥,向海圖強!”
大將授銜完畢,授銜台兩側的副官們捧著裝滿肩章、領章的木盒,快步走向各軍方陣。陸軍上將馮國玉站在野戰軍方陣前,接過銀底金星肩章時,十萬將士齊聲呐喊:“保家衛國,寸土不讓!”;海軍上將薩鎮冰在渤海艦隊代表方陣前接過肩章,身後水兵們的藍色製服與白色手套整齊劃一,錨鏈徽在陽光下連成一片。
艦艇指揮官的授銜格外引人注目——“海天號”艦長劉步蟾身著海軍上將禮服,從丁汝昌手中接過肩章時,校場東側的禮炮再次鳴響,模擬戰列艦主炮齊射的轟鳴;“新致遠號”艦長,渤海艦隊巡洋編隊司令葉祖珪的中將肩章剛佩戴完畢,便轉身向觀禮台敬海軍禮,身後巡洋艦代表方陣的水兵們舉起信號旗,拚出“艦炮守疆”四個大字。
最令人動容的是基層軍官與士兵——李大柱接過陸軍上尉的領章時,手指微微顫抖,他是甲午戰爭中的一名士兵,因奮勇殺敵升為連長;海軍陸戰隊的一名下士戴上條紋肩章後,用力挺直腰板,他胸前的勳章記錄著接收“威遠艦”時的功績。
授銜儀式結束後,左寶貴登上指揮台,揮旗下令:“陸軍演武,開始!”
刹那間,校場西側的炮兵陣地方隊率先行動——一百門75毫米山炮同時抬高炮口,“轟!轟!轟!”炮彈呼嘯著飛向遠處的靶場,煙塵四起;緊接著,騎兵旅的兩千匹戰馬奔騰而出,馬刀在陽光下閃著寒光,如同一條綠色洪流掠過校場;最震撼的是野戰軍步兵方陣,二十個師的士兵列成“一字長蛇陣”,步伐整齊得如同一個人,“一二一”的口號聲震得地麵微微發麻,馬克沁機槍的試射聲如同驚雷,子彈打在靶紙上的密集聲響,讓觀禮台上的洋人使節紛紛側目。
英國駐華公使端著望遠鏡,低聲對身旁的法國使節說:“五年前甲午戰爭時,中國陸軍還在用老式抬槍,如今竟有如此規模的機槍與炮兵——左寶貴的這支陸軍,已非昔日可比。”法國使節點頭:“你看那騎兵的衝鋒陣型,分明是借鑒了歐洲騎兵戰術,卻又多了幾分東方的淩厲。”
陸軍演武剛歇,鄧世昌便率陸戰隊三個軍的代表方陣登場——士兵們身著深藍色陸戰隊製服,肩章上的錨鏈步槍徽格外醒目,手中的步槍上加裝了刺刀,腰間彆著手榴彈,身後跟著十艘小型登陸艇模擬海岸登陸場景)。
“陸戰隊演武科目:灘頭登陸!”隨著鄧世昌的命令,登陸艇“衝”向校場南側的“灘頭陣地”用沙袋堆砌的模擬陣地),士兵們躍出艇身,半蹲前進,手中的步槍不時向“敵堡”靶標)射擊;同時,陸戰隊的速射炮陣地方隊展開,六門150毫米速射炮對著遠處的模擬艦靶開火,炮彈精準命中靶心,激起的塵土如同海戰中的水柱。
日本駐華使節佐藤臉色蒼白,手中的折扇早已捏得變形——他清楚記得,甲午戰爭中日本陸戰隊曾憑借登陸戰術占儘優勢,如今中國陸戰隊的演武,分明是在“以彼之道還施彼身”。“那登陸艇的設計,比我日本的更靈活;速射炮的射速,竟比咱們的‘日進號’還快……”佐藤身旁的參謀低聲呢喃,聲音裡滿是恐懼。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李和站在觀禮台一側,看著陸戰隊的演武,嘴角微微上揚——這是他借鑒後世兩棲作戰理念提出的訓練方案,如今終於初見成效。鄧世昌似乎察覺到他的目光,抬頭望來,兩人隔空敬了個海軍禮。
演武結束後,李鴻章走上授勳台,手中高舉《國防布防令》,聲音透過擴音裝置傳遍整個校場,甚至傳到了京城街頭:
“傳我元帥令——
陸軍:左寶貴元帥即刻統籌220萬兵力部署,邊防軍60萬人務必於7月底前進駐東北、蒙古、西北、西南防區,野戰軍100萬人分駐華北、華東、華南,地方警備軍60萬人協助各省治安,9月啟動首次邊防聯合演習。
海軍:丁汝昌元帥督率四海艦隊,8月底前完成所有艦艇改裝與人員調配,渤海艦隊李和部重點訓練海天級戰列艦編隊戰術,黃海艦隊吳安康部加強對日本海方向的巡邏,東海艦隊裴蔭森部保障閩浙船政運輸線,南海艦隊李準部完成南海諸島燈塔建設,10月舉行四海艦隊聯合軍演。
海軍陸戰隊:鄧世昌部15萬人,9月底前完成旅順、廈門、廣州三地基地建設,配備新式登陸艇與速射炮,11月與東海艦隊開展登陸協同訓練。
全民預備役:孫中山部長牽頭,政務院配合,8月起在全國各省啟動預備役登記,10月開展首次全民預備役集中訓練,凡1845歲男性,皆需參與,務使‘人人能戰,戶戶皆兵’!”
軍令下達的瞬間,校場十萬將士齊聲呐喊:“遵元帥令!誓死保國!”聲音震得雲層散開,陽光灑滿校場,紅底金龍滿天星旗在風中獵獵作響。
觀禮台上,張之洞對孫中山笑道:“陸軍演武顯威,海軍授銜立綱,預備役若能落地,中華國防便有了三重保障。”孫中山點頭:“鐵路建設也需加快,待京漢鐵路通車,陸軍調動便能事半功倍——強兵與實業,本就是相輔相成。”
李和走下觀禮台時,恰逢丁汝昌與左寶貴商議軍演事宜。“渤海艦隊的戰列艦編隊,要配合陸軍進行岸炮協同訓練。”左寶貴說道。丁汝昌點頭:“此事可交由李和負責,他對艦炮與岸防的協同頗有研究。”李和立刻應聲:“請兩位元帥放心,卑職定做好協同訓練!”
夕陽西下,南苑校場的將士們漸漸散去,街頭百姓圍攏過來,看著士兵們肩章上的星徽,興奮地議論著:“那是大將肩章吧?聽說李和將軍年紀輕輕就授了大將,真是咱們中華的英雄!”“陸戰隊的演武太威風了,以後洋人再敢來犯,定叫他們有來無回!”
李和騎馬走在回營的路上,看著街頭揮舞國旗的百姓,心中想起1890年剛穿越時的場景——那時的中國,還在為軍艦的經費發愁,如今卻有了萬噸級戰列艦、兩百多萬陸軍、十五萬海軍陸戰隊。他抬手撫摸肩章上的金星,心中默念:“這隻是開始,中華的強國之路,還要一步步紮實走下去。”
遠處,旅順軍港的汽笛聲隱約傳來,那是海天級戰列艦正在進行夜間訓練;北京城內,預備役登記點已經搭起了帳篷,百姓們正排隊登記;江南製造局的煙囪冒著濃煙,新一批步槍正在生產——一個嶄新的中華,正在軍令與民心的交織中,穩步走向強大…
喜歡大國海軍,從北洋水師開始請大家收藏:()大國海軍,從北洋水師開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