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龍國的後起之秀們_大國海軍,從北洋水師開始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61章 龍國的後起之秀們(1 / 1)

1907年的龍國,在航母賽道與工業建設的浪潮中,一批年輕的後起之秀嶄露頭角。他們或是在艦船設計領域突破技術瓶頸,或是在艦載機研發中攻克難題,或是在工業生產裡革新工藝,成為推動龍國戰略落地的“新銳力量”。

1907年3月,上海艦載機研發中心的實驗室裡,28歲的沈鶴年正蹲在“雛鷹號”戰鬥機的殘骸旁,手裡拿著遊標卡尺測量起落架的鋼材厚度。這位畢業於龍國陸軍學堂機械專業的年輕人,原本在鞍山鋼鐵廠負責特種鋼研發,因提出“起落架輕量化改良方案”,被李和破格調入艦載機團隊。

當時龍國的艦載機麵臨一大難題:“雛鷹號”的起落架采用實心鋼材,重量達80公斤,不僅增加機身負擔,還降低了飛行速度。沈鶴年經過反複試驗,提出用“空心鋼管+合金加固”的設計,將起落架重量降至50公斤,同時通過增加減震彈簧,提高降落時的緩衝性能。1907年5月,改良後的“雛鷹2號”首次試飛,時速從150公裡提升至165公裡,降落事故率下降60。

更令人驚喜的是,沈鶴年還主導設計了“鯤鵬號”轟炸機的炸彈掛架。他借鑒陸軍火炮的俯仰機構,將掛架改為可調節角度的液壓式,使轟炸機的投彈精度從原來的“誤差500米”提升至“誤差200米”。1907年11月“天權級”海試時,“鯤鵬號”用改良掛架投下的模擬炸彈,精準命中10公裡外的靶船,讓在場的漂亮國代表驚歎不已。李和在海軍會議上特意表揚:“沈鶴年的技術突破,讓咱們的艦載機真正具備了實戰能力,這樣的年輕人,要重點培養。”

江南製造局的船塢裡,30歲的周明遠總是最早到、最晚走。這位出身於福建船政學堂的工程師,負責“天權級”航母的模塊化建造統籌。1907年初,“天權級”首艦進入船體拚接階段,傳統建造方式需要將12個模塊逐一吊裝,工期預計4個月。周明遠通過研究龍國鐵路橋梁的拚接工藝,提出“同步對稱吊裝法”——用兩台龍門吊同時吊裝對稱模塊,再通過激光校準確保精度,將拚接工期縮短至2個月。

在甲板鋪設環節,周明遠又解決了“木製甲板與鋼製艦體貼合”的難題。當時柚木甲板直接鋪設在鋼麵上,遇海水潮濕容易變形翹起。他帶領團隊研發出“瀝青橡膠複合墊層”,先在鋼體表麵鋪設一層防水瀝青,再覆蓋彈性橡膠,最後鋪設柚木,既解決了變形問題,又提高了甲板的抗衝擊能力。1907年6月,“天權級”的甲板鋪設完成後,經過暴雨測試,沒有出現一處滲水,周明遠也因此被提拔為江南製造局航母建造車間主任。

丁汝昌視察船塢時,曾拍著周明遠的肩膀說:“航母建造是細活,也是硬仗,你能在工期和質量上都做到最優,是龍國海軍的福氣。”

鞍山鋼鐵廠的特種鋼車間裡,29歲的林晚秋是唯一的女性工程師。1907年,龍國航母與戰列艦建造進入高峰期,特種鋼需求量從每月6000噸增至8000噸,傳統的“平爐煉鋼法”效率低、能耗高,無法滿足需求。林晚秋從歐洲引進的“轉爐煉鋼技術”中獲得靈感,改良出“雙爐聯動轉爐法”——將兩座轉爐的煉鋼流程銜接,前一座爐出鋼時,後一座爐剛好完成裝料,使特種鋼的日產量從150噸提升至250噸,能耗還降低了15。

她還主導研發了“航母甲板專用鋼”。當時龍國的甲板鋼強度雖達標,但耐腐蝕性不足,林晚秋在鋼水中加入鎳、鉻合金,經過數百次試驗,終於研製出“nicro特種鋼”,耐鹽霧腐蝕能力提升3倍,完全滿足航母在海洋環境中的使用需求。1907年10月,這種特種鋼首次用於“天權級”二號艦的艦體框架,經測試,其抗衝擊強度比普通鋼高20。

孫先生在考察鞍山鋼鐵廠時,特意接見了林晚秋:“工業是國家的筋骨,你在特種鋼上的突破,不僅支撐了海軍建設,還能推動鐵路、機械等行業發展,是龍國工業化的‘女先鋒’。”

北京總統府情報處的辦公室裡,26歲的顧雲舟每天要處理來自全球的數十份情報。這位畢業於龍國外國語學堂的年輕人,精通英語、德語、法語,擅長從零散的信息中捕捉關鍵線索。1907年1月,他從代英《泰晤士報》的“船舶廣告”中發現異常——樸茨茅斯造船廠突然刊登“招聘民用船舶工程師”的廣告,且要求“有大型甲板設計經驗”,結合駐倫敦情報站傳來的“碼頭鋼材采購增加”的消息,顧雲舟判斷代英可能在秘密研發航母,並撰寫了《代英海軍隱秘動向分析報告》。

1907年2月,漢斯國派代表前往意大利洽談“機械技術合作”,顧雲舟通過破譯漢斯國駐意使館的加密電報,發現所謂的“機械技術”實則是飛機設計技術,他立刻將情報上報,為李和製定應對策略提供了關鍵依據。同年9月,顧雲舟又從奧匈帝國多瑙河造船廠的“物資清單”中,發現大量用於飛機彈射的蒸汽部件,提前預判奧匈帝國將改造輔助航母,使龍國得以提前調整地中海地區的情報布局。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左寶貴在審閱情報報告時評價:“顧雲舟的分析精準如鷹眼,能從蛛絲馬跡中識破列國的偽裝,為龍國戰略決策爭取了時間,這樣的情報人才,要放在關鍵崗位。”

1907年12月,北京召開“新銳人才表彰大會”,沈鶴年、周明遠、林晚秋、顧雲舟等20名年輕人才受到表彰。丁汝昌在大會上說道:“龍國的崛起,不僅需要老一輩的奠基,更需要年輕一代的衝鋒。你們在各自領域的突破,是龍國未來的希望,也是我們對抗列國、贏得十年後大戰的底氣。”

此時的沈鶴年,已開始研發時速200公裡的“雛鷹3號”戰鬥機;周明遠正著手優化“天權級”三號艦的設計,計劃將載機量提升至30架;林晚秋帶領團隊研發“反應堆用特種鋼”,為“驚龍計劃”做準備;顧雲舟則被派往柏林,負責監控漢斯國航母與潛艇的研發動向。

這些後起之秀,如同點點星火,在1907年的龍國燃起了創新與奮進的火焰。他們或許沒有李鴻章、張之洞那樣的威望,沒有丁汝昌、李和那樣的戰功,但正是他們在技術、工業、情報等領域的默默突破,為龍國的航母賽道與“驚龍計劃”築牢了根基,也讓龍國在與列國的博弈中,逐漸占據了更有利的位置。隨著1908年的到來,這些年輕的力量,將繼續在龍國崛起的道路上,書寫屬於他們的篇章。

喜歡大國海軍,從北洋水師開始請大家收藏:()大國海軍,從北洋水師開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漫畫重啟後,論壇讀者為我哭崩了 年代:穿書八零,軍官老公動心了 在毀滅邊緣開花 夜色拂曉 零域建築師 雪葬紀元 星淵之下:地球的崛起 開局一木筏:大佬的求生日常 山醫逍遙行 漢末三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