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忠魂歸祀_漢末三國路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漢末三國路 > 第209章 忠魂歸祀

第209章 忠魂歸祀(1 / 1)

建安元年六月初一公元196年),長安城萬人空巷。渭水南岸新築的馳道上,玄赤色的旌旗如林蔽日,甲胄的寒光連成一片移動的鋼鐵之牆。征西中郎將高順率隴西凱旋之師,踏著整齊劃一、撼動大地的步伐,穿過剛剛落成的明光門,進入長安新城。經曆了隴西高原風沙與血火淬煉的陷陣營、中壘營、虎賁營、靖武營等戰兵精銳,以及張繡的鐵騎營、樊稠的屯騎營鐵騎,雖甲胄染塵,刃口微卷,然肅殺之氣凝若實質,目光堅毅如鐵。長安百姓夾道相迎,歡呼“萬勝”之聲直衝雲霄,淹沒了初夏的蟬鳴。

大軍並未入城擾民,而是徑直奔向龍首原東麓。那裡,一座嶄新的、莊嚴肅穆的巨大建築群落已然落成——長安忠烈祠。青石壘砌的高大祠牆,飛簷鬥拱的巍峨主殿,在夏日的陽光下散發著沉靜而神聖的光輝。殿前廣場,九座巨大的青銅香爐青煙嫋嫋。主殿門楣之上,“忠烈祠”三個鎏金大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王康親率長安文武百官,肅立於祠前高階之上。他身著玄端禮服,未佩兵刃,神情肅穆。當高順、張遼等西征將校,引領著軍容嚴整的凱旋之師在廣場上列成森嚴方陣時,整個天地仿佛都安靜下來,唯有風吹旌旗的獵獵之聲。

禮曹掾孫乾手持祭文,立於主殿階前,朗聲宣告祭祀開始。渾厚的鐘聲九響,回蕩在龍首原上空。王康緩步上前,從典韋手中接過第一束點燃的巨香,麵向忠烈祠主殿深深三揖,然後將香插入中央最大的香爐之中。香煙繚繞,直上青冥。

隨後,高順代表西征將士、陳宮代表文臣吏屬、長安耆老代表黎民百姓,依次上前敬香。每一柱香插入爐中,都伴隨著一聲悠長的號角。

孫乾展開手中那卷以金絲織就、墨跡沉凝的祭文,聲音洪亮而悲愴,穿透了整個廣場,也穿透了時光:

“維建安元年,歲次丙申,六月朔日。驃騎將軍、都督並司雍涼諸軍事王康,謹以三牲清醴,昭告於皇天後土,並州司隸雍涼諸郡為國捐軀之忠勇將士英靈之前:

“自光和四年陳留鄉野,吾等起於微末,持戈矛以衛桑梓!曆兗豫剿匪,冀州討逆,河套血戰,定襄平羌,西涼蕩寇,隴西犁庭……大小百餘戰,血染山河!”

他的聲音陡然拔高,帶著金石般的穿透力:

“陳留聚義,濮陽城下斬黃巾!巨野澤畔火焚賊寨,易水灘頭半渡殲敵!朔方新城血沃荒原,五原塞外陣斬赫連!雲中雪夜破休屠,西河龍門定乾坤!定襄山道摧敵鋒,上郡秋原掃羌塵!隴西金沙灘鐵騎破陣,狄道斷龍峪強弩誅逆!洮水為之赤,隴山為之傾!”

孫乾的聲音轉為沉痛,如泣如訴:

“忠魂渺渺,歸去來兮!爾等有名者,鐫於靈牌,永享血食!無名者,亦聚英魄,共饗馨香!自陳留王家村始,至隴西狄道終,凡因王事而戰歿之並州健兒、司隸銳士、雍涼新卒——無論出身漢胡,無論籍貫南北,無論有名無名——爾等之忠勇,山河為證!爾等之功業,日月同輝!”

“今!隴西砥定,西陲廓清!高將軍率爾等袍澤,凱旋而歸!吾等立此忠烈祠於龍首之陽,俯瞰長安,永鎮國魂!使千秋萬代,知今日之太平,乃爾等以血肉鑄就!”

“魂兮歸來,享此烝嘗!伏惟尚饗!”

“伏惟尚饗——!”王康率先躬身,對著忠烈祠主殿那密密麻麻、一眼望不到儘頭的靈牌位深深一揖。身後,高順、陳宮、程昱、賈詡等文武百官,數萬凱旋將士,以及廣場外圍觀的無數長安百姓,齊刷刷躬身下拜。山呼海嘯般的聲浪彙聚成同一個詞,在龍首原上空久久回蕩:

“伏惟尚饗——!”

祭祀已畢,肅殺悲壯之氣未散。王康並未回府,而是移駕至忠烈祠偏殿。殿內早已肅立著兵曹掾趙儼字伯然)與戶曹掾崔琰字季珪),兩人手中皆捧著厚厚的冊簿。

“兵曹,講。”王康的聲音恢複了平日的沉靜。

趙儼肅然展開兵籍總冊,聲音清晰有力:“稟主公!西征大軍班師休整,各營損耗亟待補充。兵曹已會同五軍都督府,擬定條陳如下:”

“一、禁軍戰兵二十八營、騎兵十二營,此役隴西之戰,陣亡、重傷難歸伍者,計六千七百五十三人。著各營即日從輔兵營中,擇優選拔勇銳健卒補入!輔兵營缺額,由各郡縣保甲中,擇身家清白、體魄強健之良家子募補。限一月內,各營齊裝滿員!”

“二、鎮軍整備:原鎮軍七萬戰兵十營五萬,騎兵四營二萬),初平四年擴編至九萬增戰兵三營一萬五千,騎兵一營五千)。今歲新置隴西洮西營成宜統五千)、天水渭源營楊秋統五千),合新增戰兵一萬。故現今鎮軍總計十萬之眾!”

趙儼的手指劃過冊簿明細:

“騎兵五營:合二萬五千騎。分駐並州雁門、雲中,司隸三輔要隘,隴西狄道、天水冀縣。”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戰兵十五營:合七萬五千眾。分駐十七郡邊關重鎮及新附之地。其中,並州朔方、五原、定襄、西河、上郡各一營;司隸河東、河內、京兆、馮翊、扶風各一營;雍州隴西洮西營)、天水渭源營)各一營;武都、陳倉、潼關、武關各一營。”

“三、隴西、天水屯田軍及各縣縣兵,皆已按額編練完畢,分駐郡縣,戍守屯墾。各營、各部甲胄器械,軍器監正加緊補造換裝,秋前可齊備!”

王康微微頷首。十萬鎮軍,輔以二十餘萬屯田軍、縣兵,構成了扞衛十七郡遼闊疆土的磐石根基。他目光轉向崔琰:“戶曹。”

崔琰展開手中那本墨跡猶新的戶籍總冊,聲音沉穩而洪亮:“稟主公!建安元年六月,核驗十七郡在冊編戶齊民,總計五百六十八萬口其中漢民四百六十五萬口,歸化胡民一百零三萬口)。!”這個數字,標誌著王康治下人口在戰亂頻仍的北方實現了逆勢增長。

“新增者,主要來自隴西、天水二郡編戶。”崔琰詳細稟報,“經戶曹吏員三月厘定,隴西郡十一縣,得漢民八萬口,歸化羌氐編戶四萬口,共十二萬口!天水郡十三縣,得漢民九萬口,歸化羌氐編戶四萬口,共十三萬口!二郡總計二十五萬口,皆已授田立戶,編入保甲!”

“另,今歲春,各郡編戶齊民依主公恩旨,普免田賦一年,民心大悅,歸附日固。新附隴西、天水之民,亦感懷德政,漸安其業。”

“二十五萬口……”王康默念這個數字。對於新經血火、地廣人稀的隴西天水邊郡而言,這已是竭儘所能的成果。恢複元氣,尚需時日深耕。

“善。”王康的聲音在偏殿內響起,“隴西、天水新附,百廢待興。蘇則、楊阜二太守,當以安民勸農為第一要務。兵曹所擬鎮軍駐防、兵員補充條陳,照準施行。各部休整補充期間,操練不可懈怠。軍器監所供新甲強弩,優先配發隴西、天水前線及新編鎮軍。”

“諾!”趙儼、崔琰肅然領命。

王康步出偏殿,站到忠烈祠高大的祠牆之下。從這裡眺望,長安新城那初具規模的恢弘輪廓儘收眼底。筆直的八街九陌延伸向遠方,東市西市的基址上車馬絡繹,引水的渠道在陽光下泛著粼光,首批徙民的屋舍已升起嫋嫋炊煙。更遠處,渭水如帶,舟楫往來。一派勃勃生機。

而在他的身後,忠烈祠主殿內,那數萬麵無聲的靈牌,在長明燈火的映照下,散發著幽深而永恒的光澤。從陳留穀場初試鋒芒的鄉勇少年,到五原塞外陣斬敵酋的百戰銳卒,再到隴西高原血染黃沙的無名英魂……他們的名字或許已湮沒,但他們的血,已深深滲入腳下這片日益堅實的土地,化作了支撐這座崛起巨城最堅不可摧的基石。

“驃騎將軍王”字大旗,在忠烈祠最高的旗杆上迎風招展,獵獵作響。它俯瞰著新長安的生機,也守護著殿內的忠魂。王康負手而立,目光沉靜地掃過這片他用鐵血與秩序親手塑造的基業。

喜歡漢末三國路請大家收藏:()漢末三國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漫畫重啟後,論壇讀者為我哭崩了 年代:穿書八零,軍官老公動心了 在毀滅邊緣開花 夜色拂曉 零域建築師 雪葬紀元 星淵之下:地球的崛起 開局一木筏:大佬的求生日常 山醫逍遙行 漢末三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