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深耕之本_漢末三國路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漢末三國路 > 第237章 深耕之本

第237章 深耕之本(1 / 1)

建安五年四月中,長安城的槐花已綴滿枝頭,甜香隨風潛入巍峨的未央宮闕。偏殿暖閣內,大將軍王康正聽取著程昱與理番院祭酒王柔關於“改土歸流”新政的首次詳報。爐火已熄,窗欞洞開,帶著花香的春風拂過案頭堆積的竹簡。

王柔須發皆白,精神卻矍鑠,手持一份墨跡猶新的名冊:“稟大將軍,自正月初二鈞令頒行,至四月初十,首期‘易姓歸籍’推行三月有餘。理番院會同吏曹、戶曹,按五大部族,各賜五單字漢姓:休屠匈奴賜‘張、王、李、趙、高’;南匈奴賜‘劉、陳、楊、周、吳’;鮮卑賜‘慕容、段、宇文、拓跋、尉遲’取其首字或近音為‘慕、段、文、拓、尉’;羌氐賜‘姚、薑、董、雷、強’;雜胡賜‘韓、石、郝、封、車’。此二十五姓,皆為郡望常見之姓,易寫易記。”

他翻開名冊,指著上麵的數字:“三月間,朔方、五原、雲中、定襄、敦煌、酒泉六邊郡,自願改漢姓、錄漢籍之歸化胡戶,計一萬三千七百六十五戶,丁口五萬八千餘!遠超預期!尤以休屠、南匈奴兩部最為踴躍,蓋因免稅一年之利甚巨。戶曹正加緊造冊,錄入黃籍。”王柔臉上露出欣慰之色,“更有趣者,不少胡戶為求好兆頭,爭相請托裡正,欲得‘王’‘劉’‘張’等大姓。理番院已嚴令,姓氏分配須按部族及登記次序,不得徇私。”

程昱接口道,語氣沉穩中帶著一絲審慎:“通婚之策,兵曹、戶曹、理番院協同,首批三千對名額,已擇定二千八百對。軍中胡人銳士,多選自虎騎、鐵騎、胡騎、狼騎、突騎等營中戰功卓著、入營年久者。所配漢女,多出自並州雁門、太原流遷之戶,雍州右扶風、京兆陣亡將士遺屬,及涼州隴西漢民貧戶。賜婚錢帛布二匹,錢五百)已由倉曹備妥,婚書由理番院統一印製,加蓋太守印信。”

他略作停頓:“然問題亦顯。其一,邊郡漢民,尤其士紳寒門,對嫁女與胡兵,仍有抵觸。雖有免戶調之惠,然‘華夷之辨’根深蒂固,非錢帛可速移。敦煌便有數戶烈屬,寧貧不嫁。其二,部分胡兵家眷仍在塞外,心有掛礙,對娶漢妻有顧慮。其三,首批婚禮由太守親自主持,耗費時日,至今僅完成三百餘場,多集中於朔方、五原、太原三郡。其餘郡縣,尚在籌備。”

王康聽著,手指無意識地敲擊著紫檀禦案:“意料之中。通婚乃破冰之舉,豈能一蹴而就?抵觸者,不必強求,免生怨懟。曉諭地方,凡自願者,官府必厚待之,婚禮務必體麵風光,使其成鄉裡美談,日久自能移風易俗。胡兵家眷在塞外者,著軍情司設法聯絡,告之此乃國策,家中有官府照拂,令其安心。至於婚禮進度,王柔,理番院增派人手,各郡丞、長史皆可代行主婚之責,不必拘泥太守親臨。務必在夏收前,將首批三千對婚事辦妥,樹起榜樣!”

“臣遵命!”王柔躬身領命。

“軍中表率如何?”王康看向侍立一旁的兵曹掾趙儼。

趙儼持牘回稟:“兵曹已傳令各營,凡率先改姓、著漢服、娶漢妻者,皆記功在冊。虎騎營百夫長阿史那渾,改姓‘高’,名高渾,娶京兆杜陵一農戶之女,由左馮翊太守陳群親自主婚,賜錢帛。婚禮轟動營盤,高渾擢升屯長。此例一出,各營胡兵踴躍效仿,改姓請婚者日增。漢兵觀之,初有微詞,然見大將軍令行禁止,胡兵立功受賞與漢兵無異,且通婚者多為同袍中驍勇之輩,漸亦習以為常。”他補充道,“唯飛騎營、羌騎營中,有部分歸化羌氐騎士,仍固守舊俗,對改姓易服不甚熱心,尚需時日引導。”

“甚好。高渾此例,要大書特書!令招賢館著文,崇文館刊印,發至各郡縣、軍營宣講!軍中融合,乃新政成敗之關鍵!”王康眼中閃過讚許,隨即話鋒一轉,指向更根本的國策,“然胡漢同流,倉廩豐實方為根基!去歲深耕,糞肥鐵犁已見其效。今歲,當更上層樓,大興水利,以抗天災,廣積糧秣!”

他目光掃過工曹掾馬鈞字德衡)、倉曹掾周平字公衡),以及肅立的涼州屯田將軍國淵字子尼):“馬德衡!”

“臣在!”馬鈞眼中閃爍著格物致用的光芒。

“孤命工曹,總攬三州水利!並州,開鑿汾水支渠,引灌太原、西河新墾之地;雍州,疏浚涇渭舊渠,加固鄭國渠堤壩,增建翻車水車),引水灌入左馮翊高地;涼州,”他著重指向輿圖,“敦煌、酒泉、張掖,地處河西,乾旱少雨,命爾親赴河西,督六郡苦役營,仿西域‘坎兒井’之法,廣掘暗渠,導引雪水、地下水!所需石料、木料、鐵器,由礦監、軍器監優先供給!著輔軍將軍呂岱,調輔兵三萬,專司糧秣轉運、工棚營造!調撥六郡苦役營丁壯十五萬,限期半年,務使主乾渠成!此乃活命之水,不得有誤!”

馬鈞深吸一口氣,深知此任艱巨,但眼中毫無懼色,隻有躍躍欲試的興奮:“臣馬鈞領命!必竭儘所能,踏勘地勢,因地製宜!坎兒井之法,臣於古籍與西域商賈口中略知一二,今得大將軍鈞命,必於河西戈壁,開鑿生命之渠!”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周平、國淵!”王康看向倉曹與涼州屯田總管。

“臣在!”

“水利興,則田畝豐。倉曹需統籌糧秣,保障十五萬苦役、三萬輔兵之食!涼州屯田軍,全力配合工曹,引導歸化胡戶及徙邊刑徒,學習使用新渠,科學灌溉!凡新渠所溉之地,優先推廣‘深耕鐵齒犁’與‘糞肥法’,孤要涼州之糧,三年內翻一番!”

“臣等必不負所托!”周平、國淵齊聲應道。

王康的目光最後投向崇文館祭酒郭縕與招賢館祭酒賈詡:“郭公、文和先生。”

“老臣臣)在。”兩位老臣躬身。

“文教乃百年大計,農桑乃立國之本。孤觀崇文館所授,皆經史子集,於稼穡之道,涉獵甚淺。今命:於長安太學之內,增設‘農學’一門!不拘一格,廣招天下深諳農桑稼穡、水利蟲害之賢才,不論出身,唯才是舉!由崇文館與招賢館共掌其事,賈文和總攬招募考核!”

賈詡眼中精光一閃:“臣領命!招賢館即日廣發‘求農賢令’,布於各州郡城門、驛站。凡通曉土壤辨宜、穀物選種、時令耕種、積肥漚肥、防蝗除害、嫁接育種、農器改良者,經考核屬實,皆可入太學農科為博士或弟子!”

郭縕亦撫須道:“崇文館當整理曆代農書,如《汜勝之書》等,並收集民間老農經驗,編纂農學教材。太學農科,當分設‘穀粟’‘桑麻’‘果蔬’‘水利’‘蟲害’諸目,務求實用。”

王康頷首,更進一步:“僅設學科,尚嫌不足。著於京兆尹上林苑內,劃良田千畝,成立‘農學館’!此館獨立於太學,專司農事研究。命馬鈞兼任首任館令,工曹格物院協同。農學館之責有三:一者,培育良種。擇關中、河套、並州、河西之優種粟麥,精心選育,提純複壯,以求穗大粒飽,抗病耐旱!二者,鑽研防災之術。尤重蝗災!集古今治蝗良方,研究預警之法如觀天象、察蟲卵)、撲殺之術煙熏、掘卵、器具)、乃至以鴨治蝗等生物之法,編訂成冊,頒行郡縣,教導百姓。三者,精研增產之道。深耕、密植、輪作、套種、綠肥……凡有助畝產提升之法,皆於館內試驗田反複驗證,行之有效者,繪圖作文,廣傳天下!”

他環視眾人,聲音沉凝:“農為國本,本固邦寧!農學館所需錢帛、田地、人手,戶曹、倉曹、工曹需傾力保障!歲撥專款,不得少於兩千萬錢!孤要這農學館,成為天下農事之燈塔,使我三州之田,畝產冠絕寰宇!”

“臣等謹遵大將軍令!必使水利通衢,農學昌明,倉廩永固!”暖閣內,眾臣齊聲應諾,聲震梁宇。程昱的胡漢融合新政在邊郡與軍營中艱難而堅定地推進著血脈與文化的連接;馬鈞肩負起引水灌漠的宏偉工程,十五萬苦役將在皮鞭與希望下開鑿戈壁的生命線;而郭縕、賈詡則開始為這片深青色的土地播種下“重農貴粟”的文明火種,太學農科的設立與農學館的誕生,標誌著王康勢力對農業科技的重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春風帶著槐香與泥土的氣息湧入殿中,王康步出暖閣,憑欄遠眺。他仿佛看到朔方郡改姓“高”的休屠漢子扶著新製的鐵犁,在引黃灌渠滋潤的黑土地上耕耘;看到敦煌苦役營的囚徒在監工嗬斥下,於灼熱的戈壁深處開鑿著坎兒井的豎井;看到長安太學內,可能因“農學”新設而引來士子們的驚詫與不解;更看到未來農學館的試驗田裡,沉甸甸的良種穗子在風中低垂。胡漢的界限在磨合中漸漸模糊,水利的脈絡在版圖上不斷延伸,而農業的根基,正被知識與技術的力量,夯入更深厚的土層。這一切,都在為那麵深青色的旌旗下一次磅礴的指向,積蓄著無可阻擋的力量。

喜歡漢末三國路請大家收藏:()漢末三國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漫畫重啟後,論壇讀者為我哭崩了 年代:穿書八零,軍官老公動心了 在毀滅邊緣開花 夜色拂曉 零域建築師 雪葬紀元 星淵之下:地球的崛起 開局一木筏:大佬的求生日常 山醫逍遙行 漢末三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