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番論據確鑿、論述恰當、論證縝密,杜預的才氣當真風起雲湧、氣吞河山、氣衝牛鬥、猶如秋風掃落葉般、山奔海立、犀利無比將楊雄“抱殘守缺”“腐朽老儒”形象批鬥地狗血淋頭、揭發地淋漓儘致。
楊雄氣得渾身發抖,但杜預文筆如此犀利,堪稱鷹撮霆擊、筆底龍蛇,他縱然是當世大儒、文壇泰鬥,也一時半刻想不出如何反駁,隻能生悶氣。
杜預氣勢如虹,筆墨酣暢道:“有道之士,貴以近知遠,以今知古,以所見知所不見。故審堂下之陰,而知日月之行,陰陽之變;見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魚鱉之藏也。嘗一脟肉,而知一鑊之味,一鼎之調。”
所以聖人貴於以近知遠,以今知古,以所見知所不見。所以觀察堂下日影,可以知道日月運行、陰陽變化;看到瓶水結冰,可以推測天氣寒冷、魚龜躲藏;嘗一小塊肉,可以知道一鑊、一鼎肉的調味。
這一行論述,一連串千古名言、警世恒言,接連而出。
“貴以近知遠,以今知古,以所見知所不見”!
“審堂下之陰,而知日月之行,陰陽之變;見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魚鱉之藏也。嘗一脟肉,而知一鑊之味,一鼎之調。”
這些名言警句,金句頻出,才氣縱橫,漸漸超過了貢院、滁州城牆,擴展到滁州田間地頭、山川河流,乃至越過滁州,震撼傳遞到廬州、金陵等
州郡。從鳴州向鳴三州、四州乃至鎮國快速發展中。
貢院之中,田洪鳳拍案叫絕,讚歎道:“至理名言!一葉知秋,管中窺豹,方是聖人。若不知變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便是庸才。治理天下,要庸才何用?”
考生也紛紛陷入沉思。
王異粉拳攥緊,詫異仰望著杜預。
她想不到,杜預竟然還有如此銳不可當、如火如荼的才氣、才學,連天下知名大儒、文壇泰鬥楊雄都被他駁斥地啞口無言。
試問,天下還有誰能阻攔住杜預?
天空色變!
伴隨著杜預才氣衝天,縱橫萬裡、如火燒雲,龍威虎震,震動地貢院青瓦震動,人人色變。
“啊,這?”楊雄仰頭看天,隻見才氣如虹,氣勢洶洶,鋪天蓋地而來,他如被大錘,正中胸口,踉蹌而退。
杜預悠然道:“荊人欲襲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荊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餘人,軍驚而壞都舍。”
這是舉例——列舉楚國襲擊宋國失敗的例子。
楚人欲偷襲宋國,派人先在澭水作了標記,後來澭水猛漲,楚人不知道,仍按照原來的標記晚上偷渡,溺死了一千多人,軍營驚潰如同房屋倒塌。
杜預衣冠赫奕、眼神銳利、犀利如鷹、銳未可當。
“哈哈哈~”
貢院中,田洪鳳、十八房座師和大部分學生,聽到楚國人食古不化、刻舟求劍、遭到慘敗,捧腹大笑。
田洪鳳笑地眼淚都出來
:“楚國人這一招,其愚蠢,不下於刻舟求劍、緣木求魚!不知變通,抱殘守缺,頑固不化之徒,就活該像楚國人一樣,按照之前作的標記,跳入暴漲的河水中活活淹死。你說是不是啊?楊大人?”
楊雄瞠目結舌,臉色憋得通紅。
他遭受重創。
因他口口聲聲,說聖人之言、先王之法,一個字都不能改,一個標點都不能變,卻被杜預出其不意、巧妙舉了個戰爭的例子——楚國人按照之前標記的地點過河,卻想不到河水暴漲,導致全軍潰敗,顯得他像楚國人一樣愚蠢。
偏偏他還有苦難言——楚國襲擊宋國的例子,還是記載在古籍上的,白紙黑字,絕非編造。這種例子殺傷力不要太大。
“哦?嗯?”
麵對杜預咄咄逼人、犀利言辭,楊雄隻能步步後退,頹然發出一個“啊?”
杜預沉聲道:“向其先表之時可導也,今水已變而益多矣,荊人尚猶循表而導之,此其所以敗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於此。其時已與先王之法虧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為治,豈不悲哉!”
當初他們作的標記是可以引導渡河的,現在水已有變化,增加了許多,楚人卻仍按表而導渡,這是其之所以失敗的原因。今天的君上效法先王之法,與此相似。當今時代與先王之法已不相適合了,卻仍要說這是先王之法而效法之,以此治國,豈不可悲嗎
?
杜預的策論、推斷,如大江大河、氣勢磅礴、函牛之鼎、重於千鈞!
楊雄吐血。
杜預喝道:“故治國無法則亂,守法而弗變則悖,悖亂不可以持國。世易時移,變法宜矣。”
當他說到“時移世易,變法宜矣”時,才氣直衝雲霄,一瀉千裡、氣吞萬裡、摧朽拉枯之勢、形成一條才氣之龍,聲張勢厲、氣壓山河、龍驤豹變、鋒不可當!
楊雄被七彩才氣,震得麵色驚駭、駭然色變。
鎮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