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剛蒙蒙亮,東方泛起了魚肚白。
於謙同陳循出了酒樓,一路向著紫禁城而去。
昨日便有人送來了嶄新的進士官服,並且告知二人傳臚地點正是殿試考場謹身殿。
傳臚,專指科舉時代,殿試揭曉唱名的一種儀式。
殿試公布名次之日,皇帝至殿宣布,由閣門承接,傳於階下,衛士齊聲傳名高呼,謂之傳臚。
於謙此刻喜憂參半,身上穿著嶄新的進士袍服,雖然心中很是高興,但是總覺得很是不得勁。
不知為何,於廷益有那麼一絲不安,他總覺得自己這次殿試,說不定還會吊車尾!
相比於喜憂參半的於謙,陳循那是既激動又欣喜,整個人有些意氣風發。
與太子爺漢王爺會麵之後,陳循基本可以確認,自己已經金榜題名了。
就是不知,有沒有那個運道,創造出連中三元的奇跡傳說!
於謙見好友這麼緊張模樣,忍不住笑問道“德遵兄,昨日麵見太子爺情況如何?可有把握連中三元,成為大明朝士子第一人?!”
陳循笑著搖了搖頭,自謙道“什麼第一人?黃觀連中六元,被譽為‘六首狀元’,他才是真正的第一人啊!”
“德遵兄,現在是永樂朝,這話可不興說啊!”
於謙沒好氣地提醒了一句,有些慨歎那位“六首狀元”的坎坷仕途。
所謂六首,便是指的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等科舉六試!
而六首狀元,即是指這科舉六試均為第一名的狀元!
縱觀曆朝曆代,隻出了黃觀這麼一號人物。
他本應該有著錦繡前程,然而一場靖難之役,直接改變了這位才子的命運。
當年建文皇帝朱允炆改舊製,黃觀任右侍中,參與重要國事奏議。
還是燕王的當今天子自恃皇叔,態度傲慢,入朝不拜建文皇帝。
群臣畏其權勢,緘口不敢言,唯獨黃觀當麵教訓燕王朱棣,致使朱棣懷恨在心。
而後靖難之役爆發,黃觀受命奔走在長江上遊督促各地赴援。
結果燕軍大破南軍,燕王朱棣直搗黃龍,殺入了帝都紫禁城,下令揭露左班文職奸臣罪狀,黃觀名列第六。
黃觀獲悉金川門失守,燕軍大勢已成,選擇仗義死節,投江而亡。
雖然皇帝陛下事後不再追究黃觀族人的罪責,但是他黃觀本人卻也成了逆臣代表,什麼“六首狀元”,那都是不被朝廷認可的。
想著,於謙笑道“德遵兄,他黃觀是洪武朝的六首狀元,你可是咱永樂朝的三首狀元,不寒磣!”
“哈哈,承你吉言吧!”
二人走到紫禁城午門的時候,東方漸漸有了朦朧的光亮,紫禁城那金黃的琉璃瓦片閃爍出一片金光,滿滿的都是華麗富貴,帝王氣度。
此刻紫禁城外已經站滿了黑壓壓的一大群人,文武百官各自排班列隊,涇渭分明,形成了兩個陣營。
至於陳循於謙這般穿著嶄新進士冠服,帶著簪花烏紗帽的新進進士,則在禮部官員的引導下站在了一起,排在了文武百官後麵。
一個個新進進士,那都是激動莫名,難以抑製地低聲交流著。
畢竟今日乃是他們的大喜日子,金殿傳臚,金榜題名,金科進士……這是他們寒窗苦讀十幾載,收貨成功果實的大喜日子!
此刻時間尚早,午門未開,所以沒有那麼嚴肅。
一個個新科進士都在邊等邊聊,激動之情溢於言表。
當然,他們討論得最火熱的話題,便是前三甲尤其是狀元的歸屬!
這其中,因為昨日的小傳臚,殿試前十名已經揭曉,大家都是心知肚明。
然而因為陳循連中解元會元,所以此刻也成了眾人激烈討論的對象。.
畢竟三元及第這種事情,曆朝曆代可都不常見啊,那是足以名垂青史的莫大殊榮。
眼瞅著眾人時不時地看向自己,然後低聲議論著,陳循頓時尷尬到了極點。
這尼瑪的要是不中,那老子不是成了天下最大的笑話了?
太子爺,漢王爺,給點力吧!
我陳循要是能中狀元,絕對立馬去收拾那些兼並田地的士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