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策就這麼定了,通知庫裡安。
讓他馬上啟動。
接下來,國內外的團隊會整合在一起,都聽他的調派,要全力地推動紫微雲數據庫的迭代、改進、成長,要搶在亞馬遜雲數據庫之前,成為全世界的首款商用的雲原生數據庫。
事情還沒完。
怎麼樣才能撫平國內團隊的心理創傷,減少他們的失落感,並讓他們願意積極地配合庫裡安的工作,才是最關鍵的。
周不器提出了三步走的思路:動之以利,曉之以情,許之以願。
動之以利,就是加薪。
倪強的這個數據庫團隊的所有人,因為工作上的調整,都會漲薪25,來鼓勵他們跟庫裡安搭檔合作;
曉之以情,就是需要周不器以及許多核高管出麵了。
決策委員會之後,周不器又跟張一明、賀陽、郭鵬飛、王小船、程秉皓、季子安、梁儒波、聶才俊、裴瑤、孟厚坤、王建等一批集團高管一起,主動上門去了紫微雲大廈,跟倪強博士帶領的這個122人的技術團隊見麵。
講道理、擺事實,讓他們感受到公司的真誠和歉意。
公司做出這樣的決定,不是因為對他們的忽視,恰恰相反,重視技術人才是紫微星的一貫傳統。
之所以做出這樣的決定,完全出於現實考慮。
現在的形勢很緊迫。
紫微雲和亞馬遜雲正處在爭奪雲原生數據庫領頭羊的緊張關口。
但是,紫微雲這邊遇到了一些麻煩。
紫微星還沒有上市。
在財力和規模方麵,都不如亞馬遜。如果讓庫裡安放開手腳,在矽穀大批量地招聘數據庫領域的工程師,那在未來兩年裡,至少要增加10億美元的開銷。
這是一筆太過巨大的開支。
實在有點承受不起。
紫微雲的投入已經夠大了,連庫裡安都不好意思張口擴招。
在當下這個困難時期,國內的團隊如果能夠頂上去當後援,就可以為庫裡安起到巨大的幫助。
等過幾年,紫微星國際那邊上市了,財大氣粗且紫微雲的海外業務蒸蒸日上,扭虧為盈能夠每年能創造出幾十億美元的利潤了,到了那時候,庫裡安那邊就不需要國內的幫忙了,他就可以在國際市場搭建起真正的嫡係研發團隊了。
這就說到重點了。
倪強博士代表他的團隊,問道:“等庫裡安的團隊不需要國內的團隊援助了,我們這些人做什麼?”
這其實是唱雙簧。
因為剛才的決策委員會上,倪強博士受邀列席了,他知道怎麼回事。這次的詢問,其實就是一次裡應外合的穩定軍心的辦法。
最後一招:許之以願。
周不器擲地有聲地說:“繼續做我們該做的事!我相信在座有很多人,也都參與過飛天數據庫的開發。當年,楊振坤博士當年做飛天數據庫的時候,就提出了要開發出一款頂天立地的產品,這樣的信念,要延續下去。”
張一明笑著予以解釋,“這些天我也聽說了,我們內部有很多猜測,說我們會放棄國內這一版的數據庫,轉而去支持庫裡安。原因剛才已經說過了,我不贅述。但是,有一點傳言是錯的,決策層從來就沒想過放棄國內這版數據庫!”
“不放棄?”
這話一出,就多少有些騷動。
放棄了,就一定是失敗;不放棄,就意味著還保留了希望。
張一明接著說:“國內的這一版數據庫,會暫時封存。時間估計不會太長,最多也就是23年的時間。我們這個團隊會借調給庫裡安,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學習、成長、積累經驗。”
王建博士是首席cto,也是紫微雲的奠基人,就很有權威,他補充道:“我們都知道,我們在這些底層技術方麵,跟海外的研發團隊存在著怎樣大的差距。國內的數據庫領域人才凋敝,這令人唏噓。跟庫裡安合作,這對我們來說就是一次難得的西天取經的機會。”
然後,他就詳細地語重心長地說了一番當前國內數據庫行業的現狀。
周不器此前還不太了解,聽過了之後,也扼腕歎息。
國內的高校裡,每年培養出來的數據庫人才少說也有10萬人。
可是,大部分都是應用層人才。
他們的學到的是如何使用數據庫,而不是如何開發數據庫,這完全是天差地彆的兩個方向。
就好像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