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把這1000多人都變成親兵營也顯然是不合適的,同時,他也要考慮製衡史明不斷增長的力量。
因此就必須要設立新的營頭(總),並任命新的把總。
於是,他將這些部隊設為了三個總和一個親兵隊外加一個勤務營,三個他最信得過的親兵被任命為了把總,他同樣采用了對外來新軍管理層進行壓製的做法。
但不久問題就出現了,雖然並沒有發生大問題,但苗頭卻讓趙進這個老軍頭很快警覺起來。
因為他在部隊上的精力不足,因為他經常不能在營中,他新任命的三個把總開始出現了與王成武、李盛才和劉世雄攀比的心理,有人甚至明顯出現了與史明交好的傾向。
並且,這三個新任把總的親兵規模也都慢慢的開始了增強,雖然也不過是從四五人增加到了十來人。接著,又甚至出現了一個把總在沒有稟報趙進的前提下對其部分基層軍官進行調整的情況。
雖然,這三個新任把總對趙進仍很敬服,趙進目前也對掌握他們很有把握,但這些苗頭還是讓趙進不安起來,他很清楚任其發展是很危險的。
但改回原有體製,變成一個大親兵營,並學習史明的一營五哨製顯然也不合適。這不僅僅是控製部隊的方法不同,他還要考慮穩定的問題。
升了官的人,不明不白的再給人降回去。再好的關係,也容易出現縫隙。
因此,經過進一步的深思之後,趙進不得不對其部隊進行了一些較大的改革。也就是在原有框架不變的基礎上,重塑了指揮和管理模式。
趙進的辦法其實也很簡單。
他首先選調人員成立了一個幫助其管理和協助指揮的參謀部,下設了作戰(專職指揮與部隊調動)、軍務(專職管理和兵員調配)和通勤(專職傳令與勤務)三個部門。
一個參將決定建立幕僚機構實在是正常不過的舉措,理由十分充分。
然後,他以軍官們升職過快恐難適應繁多事務為由,將三個把總營和勤務營的副職從1人增加到了3人,將每營下屬的三個典型的三三製連的副職從1人增加到了2人。
營的副職采用1人負責訓練(勤務營的負責生產)、1人負責管理、1人負責後勤(夥食)的分工法。
連的副職采用1人負責行政管理、1人負責後勤的分工法。
然後,他提倡並帶頭開始縮減親兵隊,親兵隊被縮減為不足一個連的規模,而其實這些被壓縮的人員差不多正好填補了因成立參謀部和增設軍官崗位時進行調整而產生的空缺。
同時,趙進進一步借機明確了每個把總隻能配2名親兵的基本原則,而副把總則不得選配親兵。軍官數量大增,每個營又有了好幾個副把總,這樣的要求也似乎很合理。
這樣的調整,大部分人升了官,也對原有的指揮架構觸動不大。且新增了這麼多軍官崗位,會產生一係列的遞增和更多的機會,絕大多數官兵顯然是高興和支持的。
況且很多人從前又不過一個小兵或流民,對權力也還很懵懂,即使已至“高位”的也還在小心謹慎和適應階段,權力強弱的變化也還至於引起他們巨大的反差。因此,總體上也能夠保持住整個部隊的穩定。
不過,這樣的調整畢竟是大手術式的調整,部隊需要適應,趙進也需要推進執行和掌握效果,自然也就時間非常緊張。
尤其是據判斷,李自成南下的時間可能已經不遠了,而趙進的部隊離訓練成形和整編成形還遠著呢!這也更讓趙進心焦。以至於,他不得不但有時間就盯在訓練場上,盯在部隊裡。
趙進也就更沒什麼心思和精力往李平那裡跑了,他需要先把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搞順當。
這回李平來了,他也想聽聽李平的策略與安排,他相信李平肯定也有這樣的問題,他需要借鑒一下。
聽了趙進的陳說,李平立即明白了趙進是用分工負責製來實現製衡,其根本架構仍是脫胎於曾經熟悉的環境,隻不過更為簡單一些。
當兩人都品味了一會兒對方的架構後,相視而笑。
趙進苦笑著說“總以為自己能玩出什麼花來,最後還不是萬變不離其宗,毛爺爺就是毛爺爺。李平,還是你想得早。大家各按各的走吧!”
接著,趙進才向李平介紹道,他現在基本每天都要到左夢庚那裡候著,隻有明確知道沒事後,才能有時間回來抓自己部隊的訓練。
平常,趙進都是在10點左右到左夢庚那裡,左夢庚也都是在那時才開始見客。今日李平來的早,現在估摸時間卻也快了,兩人正好同去,路上他也可以給李平講一講當前的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