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眾風流長孫皇後!
貞觀三年(629年)正月,李世民突然頒下一紙詔書,罷免了裴寂的司空之職,削掉了他的一半食邑,並且將他驅逐出京,遣返原籍。當然,李世民要清除裴寂這種功高望重的元勳老臣,總是要找一個理由的。
武德年間,和尚法雅得寵於李淵,因而能夠自由出入宮禁。可到了貞觀初年,法雅的這項特權被取消了,於是心懷怨恨,散布了一些蠱惑人心、影響社會穩定的“妖言”,隨即被朝廷逮捕。兵部尚書杜如晦親自審理此案。
據法雅供認,裴寂曾經聽他說起過那些“妖言”,可裴寂卻沒有及時上報。也就是說,裴寂犯了知情不報之罪。裴寂當然矢口否認,但法雅卻死死咬住他不放,令他百口莫辯。最後杜如晦從容結案,裴寂罪責難逃。
裴寂比任何人都清楚,真正找他麻煩的人不是什麼和尚法雅,也不是什麼兵部尚書杜如晦,而是大唐最有權力的人——皇帝李世民。
崇文殿,裴寂免冠跪在李世民麵前。李世民看著裴寂,不怒自威,“你身為左仆射,朝廷重臣,卻知情不報……”
“陛下……”
“除了免除你的官職,沒有彆的辦法,你回你的蒲州老家吧,”
“陛下能否許臣住在京師?”
李世民譏諷地說道“要論你的功勳,豈能擢升到如此高位?你不過是蒙受太上皇的恩澤,僥幸在群臣中位居第一而已。武德年間,賄賂公行,朝綱紊亂,問題都出在你的身上。隻因念在你是故舊,不忍心依法處置,你能活著回到家鄉,已經是萬幸了!”
裴寂閉上眼睛,自語“太上皇……”
李世民都把話說到這分上了,他還能怎麼辦?在返回蒲州的路上,裴寂想起了當年的劉文靜——同樣是首義功臣、開國元勳,偏落了個身敗名裂、家破人亡的下場;倘若今天的李世民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那裴寂很可能會死得比劉文靜更難看。所以,沒有步劉文靜之後塵,得以全身而退,保一個善終,裴寂實在是要謝天謝地了。
李世民將裴寂逐出朝廷不久,就將劉文靜平反昭雪,不但下詔追複了他的官爵,讓其子劉樹義承襲了魯國公的爵位,還把一位公主許配給了劉樹義。這是對劉文靜在天之靈的一種告慰和補償。
裴寂黯然回到了蒲州老家,本以為離開了長安的是非之地,總算可以安度晚年了,可他斷然沒有想到,更倒黴的事情隨即接踵而至。一個招搖撞騙的江湖術士,在街上遇見了裴寂的家童,忽然心血來潮地附在他的耳邊說“你知道嗎?裴公是有天命的人啊!”
家童把這話告訴了裴府的管家,管家又向裴寂做了稟報。裴寂一聽之下,當即嚇得目瞪口呆,渾身暴汗。說他“有天命”,這不等於是說他想造反嗎?這可是滿門抄斬、十惡不赦的大罪啊!於是裴寂就讓管家馬上殺掉了那個傳話的家童。管家嘴上答應,可一轉身就神不知鬼不覺地把那個家童給放了。因為他另有打算。他在裴府這麼多年,又深受裴寂信任,專門負責收納封邑之內的各種貢賦。經手的錢多了,自然就起了貪念,前後侵吞了一百萬的巨款,並且早已揮霍一空。因此,他這次之所以放走家童,就是準備東窗事發的時候,拿手裡的把柄和證人要挾裴寂。
果然,“天命事件”過去不久,管家侵吞錢財之事就敗露了。裴寂怒不可遏,立即遣人捉拿。管家連忙一口氣逃到長安,向朝廷告發了這件事。
李世民勃然大怒,當即宣布了裴寂的四大罪狀“位為三公而與妖人法雅親密,罪一也;事發之後,乃負氣憤怒,稱國家有天下,是我所謀,罪二也;妖人言其有天分,匿而不奏,罪三也;陰行殺戮以滅口,罪四也。”
李世民本來完全可以置裴寂於死地,可很多朝臣替他求情,說裴寂罪不至死,應該發配,李世民最後便把他流放到了靜州。短短幾個月之內,裴寂兩次遭貶。他萬念俱灰地走在山長水遠的貶謫之路上,感覺這就是自己人生的末路。他知道自己終將在這遙遠的邊瘴之地了卻殘生。
不久,靜州境內的羌人作亂,有人立刻奏報朝廷,說造反的羌人要擁裴寂當首領。可這一次李世民卻沒有聽信謠傳,他很有信心地說“國家對裴寂有性命之恩,他必定不會造反。”
李世民的判斷沒錯,裴寂沒那麼傻。即便屢遭貶謫,裴寂還是想儘力保住自己的晚節;就算不替自己著想,他也要為子孫後代的富貴和前程著想。所以,為了平息謠言,同時為了表明自己對朝廷的忠心,裴寂毅然披上戎裝,率領家丁平定了羌人的叛亂。
裴寂最後的表現終於換取了李世民的諒解,他隨後就接到了一道征召他還朝的詔書。然而,年老多病又頻遭變故的裴寂已經不可能回長安了。接到詔命的幾天後,時年六十的裴寂便在抑鬱而蒼涼的心境中一病而亡。
本書由首發,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