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眾風流長孫皇後!
這天午後,無垢看過小女兒後,回到麗正殿,李世民正踱著步子,自言自語道“人五藏之係,鹹附於背,鹹附於背……”
“陛下說什麼?”
“皇後。”李世民回過神,走近她,道“我在讀《明堂針灸書》,原來人的五藏是貼著背的,這就難怪審案的時候常有把人打死的情形了。”
“哦。”
“你知道嗎?我們平時刑罰鞭打的正好就是囚犯的背部,而背部緊挨著的就是人的五藏,所以,鞭打背部就是打的五藏,所以,常把人打死了。”
“陛下的意思是?”無垢一雙明亮的大眼睛望著他。
“罪犯也是人,雖然犯了罪該挨打,但是可以找不要人命的地方打嘛,比如說屁股。”
無垢莞爾一笑,道“陛下聖明。”
幾天後,李世民下詔,“此後審訊犯人,不得鞭擊背部。”
這一年,全國大豐收,迫近年底,好消息不斷傳來。大興殿內,官員依次啟奏。
戶部尚書奏“今年米價,降至每鬥三、四錢。天下流亡民眾,回返家鄉者已十之八九。”
刑部尚書奏“今秋全國斷結的案件中,死刑罪犯總共隻有二十九人。”
……
地方官員亦紛紛奏上各地情況,有奏“大豐收,倉廩充實!”有奏“民眾富裕,賦稅征繳順利。”有奏“逃民歸田,戶口大增。”有奏“商旅興旺,市坊繁忙。”亦有奏路上情形者“天下無盜賊,沿路民戶夜不閉戶。”“見路上行人皆空手不帶糧,吃穿用度得自路人饋贈。”“路上商旅相遇,互做買賣。賣餅者供眾人食,賣酒者供眾人飲,賣布者供眾人衣。”……
李世民滿意地點點頭,喜悅之情溢於言表,“朕要大宴群臣!”
自從李世民即位,自然災害連年不斷。貞觀元年,有些地方旱情嚴重,有些地方卻又洪澇成災,物價飛漲,一鬥米的價格漲到了與一匹絹相當;貞觀二年,關中旱災,百姓饑荒,全國蝗災;貞觀三年,大水。直到這第四年,是李世民登基以來的第一個豐收年,他如何不高興?
天子言出必行,不僅大宴群臣,各地官員,亦收到皇帝詔命,進京赴宴。
大唐皇恩所及,路上行人絡繹不絕,熙熙攘攘。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大殿之中,眾官員拜了李世民。
“眾愛卿平身!”
“謝陛下!”
“爾等皆是朕之股肱、國之棟梁。朕理天下前後四年,突厥歸附,民安其業。多賴各位之功!今日宴會,大家儘興,可以暢所欲言。”李世民聲音高亢。
酒過三巡,李世民忽然對王珪說道“王愛卿見識深遠,而且口才又好,現在就請你從房玄齡開始,對在座諸位一一評鑒,最後也談談你自己,看看你的才能跟他們比起來如何?”
王珪略微沉吟,而後環視眾人,有條不紊地說“孜孜奉國,知無不為,臣不如房玄齡;才兼文武,出將入相,臣不如李靖;撰寫詔書和奏報事務,詳明而公允,臣不如溫彥博;處理繁雜和緊急之務,妥當而周到,臣不如戴胄;恥君不及堯舜,以諫爭為己任,臣不如魏徵;至於激濁揚清,嫉惡好善,微臣與在座諸位比起來,也算是略有所長。”
李世民聽得頻頻點頭,深以為然。眾人也大為歎服,承認王珪確實都說到點子上了。
李世民又說“至於王愛卿對於自己的評價,是不是中肯,想必諸位也是心裡有數嘍?”
眾人又忙著回應“很是中肯。”
“那好,那我們就為王愛卿的口才乾杯吧。”眾人的情緒都被李世民調動了起來,紛紛舉起酒杯,敬了皇帝又相互敬酒。
李世民的興致也是極好,他喝了杯中的酒,又對旁邊的長孫無忌說“今天的場景令朕想起了貞觀初年的一場辯論。當時,很多人都堅持認為,當今必不可行帝道、王道,唯獨魏征勸朕推行王道;同時很多人上疏說‘人主當獨運威權,不可委之臣下。’又說‘宜震耀威武,征討四夷。’可魏征還是勸朕說‘偃武修文,中國既安,四夷自服。’朕全部采納了魏征的建言,才短短幾年,果然收到了‘華夏安寧,遠戎賓服’的巨大成效。突厥長久以來一直是中國的勁敵,而今頡利可汗束手就擒,突厥酋長甚至成了朕的帶刀侍衛,各部落皆服中國衣冠,所有這一切,都是魏征的功勞!可惜封德彝看不到了啊。”
說到這裡,大家都沉默不語,看著魏征。從宴會開始之後,他還沒有說過一句話,隻見他聳了聳肩膀,起身拜道“突厥破滅,海內康寧,皆陛下德威所致,臣有何力!”
李世民叫人端了一杯賜給魏征,笑道“朕能用公,公能稱所任,其功豈獨在朕!”
長孫無忌帶頭喊道“讓我們為聖明的君主乾杯吧!”
眾人紛紛舉杯,道“為聖明的君主乾杯!”
李世民乘興說道“朕與卿等聯手賦一首詩,詩名《兩儀殿賦柏梁體》,朕說第一句,以下你們一人接一句。”
長孫無忌等人連聲附和,李世民手打節拍,想了一下先吟出一句“絕域降服天下平。”淮安王李神通接“八表無事悅聖情。”
“雲披霧斂天地明。”長孫無忌道。
“登封日觀禪雲停。”房玄齡道。
蕭瑀搖頭晃腦接了一句,“太常具禮方告成。”
最後由長孫無忌將整首詩吟了一遍
兩儀殿賦柏梁體
絕域降服天下平,(李世民)
八表無事悅聖情。(李神通)
雲披霧斂天地明,(長孫無忌)
登封日觀禪雲停,(房玄齡)
太常具禮方告成。(蕭瑀)
李世民大喊一聲“好!”這一首《兩儀殿賦柏梁體》將宴會推向了高潮。
本書由首發,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