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每日清晨起讀書、午後演策、夜間誦史,東宮之內皆覺氣象一新。
午後時分,朱標著青衫立於書房,眼前幾卷策論攤開,陳希文執筆在旁批注。
“此三卷,俱為民間新進士所寫,皆論學政,然觀點相左。此卷言‘學不入禮,民心易散’,彼卷卻曰‘禮不隨時,則為絆足’。殿下以為孰優?”
朱標指尖在兩卷之間來回,良久不語。
忽而他將兩卷推開,拈起第三卷:“此卷最優。”
陳希文愕然:“此卷不過中規中矩,何為優?”
“因此人寫道:‘今講策者多言治國安民,然不知策之本,乃止人之妄。’”
陳希文恍然:“殿下是以為,策論之初誌,應在馭人心?”
朱標笑了:“你還未看透。天下萬策,不為民,不為君,惟為勢。”
“勢?”
“勢起於上,人自順之。策論之所以傳,非其理動人,而是其立足處,有一人可握柄。”
“若策失其勢,便再無人信。”
陳希文愣愣看著朱標,不覺喃喃道:“殿下近來……愈發像王爺了。”
朱標聞言一怔,旋即含笑搖頭:“不,我遠不如王叔看得深。”
正說著,一名內侍小步奔入,低聲道:“啟稟殿下,王爺請您至府中一敘。”
朱標目光一轉,略一沉思,點頭應下。
朱瀚府邸,風竹簌簌,池水輕漣。
朱標著便服而入,府中無人迎接,似乎早知他會自行前來。
沿廊行至內院,隻見朱瀚一人坐於石案之旁,桌上攤著一幅舊圖,邊角破損,依稀可見“畿輔”二字。
朱標行禮,朱瀚未答,隻道:“你可知‘策’的儘頭是什麼?”
朱標坐下,答道:“是權。”
朱瀚笑而不語,片刻後道:“不,是靜。”
“靜?”朱標挑眉。
“對,策之始,為爭一理;策之中,為奪一勢;可策之儘,必歸於靜。”
“譬如百姓,聽你講策,終究還是要種田、打鐵、過日子。朝臣爭論不休,終究是要有人定調。你我之策,也不過是尋一法,使天下得以靜。”
朱標沉思,輕聲道:“皇叔是勸我少言?”
“不。”朱瀚望著他,“我是勸你,慎言。”
“策論可以百家爭鳴,太子不能。你一言不慎,便是傾國。”
朱標點頭:“我明白。王叔喚我來,想必不止於此?”
朱瀚將舊圖一卷,放入一隻木盒中,遞與朱標。
“打開看看。”
朱標接過,揭開木盒,一股藥草香撲鼻而來,內中卻無藥,隻有幾枚圓形令牌,銀光微閃,每一麵皆刻一字:“鶴”“泉”“柳”“藏”。
“這是什麼?”他低聲問。
朱瀚淡然道:“這是我在京外所設四所‘策隱所’,名為醫館、義塾,實為搜羅策士、藏才聚謀之地。”
“你說,若將這四所策隱所,與青策堂打通,令杜和、陳希文等人各駐一處,常年講策行法,是否勝於朝中空言百卷?”
朱標大驚:“王叔竟早布此局?!”
朱瀚起身,拍了拍他的肩:“太子不是靠爭論贏天下,是靠——讓人相信你講的東西,將來能行得通。”
“這策隱四所,是你話語之根。”
朱標接過令牌,神色前所未有的莊重。
“王叔信我?”
“信你?”朱瀚轉頭一笑,“不,我信我自己調教得當。”
雨聲淅瀝,落在王府外院的石階上,仿佛又敲起了三月策試時的節奏。
朱瀚立於屋簷下,望著滿庭雨腳,一動不動,手中卻握著一卷未拆的策帖。
“是杜和送來的。”
沈鎮將一盞溫茶遞來,低聲稟報,“說是青策堂內新招一少年,自號‘策狂’,言語肆意,眾士子頗為推崇。”
“策狂?”朱瀚挑眉,嘴角含笑,“年少,狂得起來才好。”
“可他說——策不可藏。”
沈鎮聲音微頓,“意指王爺之‘策隱所’,並非正道。”
朱瀚不怒反笑:“那他倒是講得好。說策不可藏,那便看他能不能講得響。”
他拆開那卷策帖,紙墨未乾,果然如其人,字如走馬,文鋒直逼:
“藏策者,疑人;散策者,信眾。策不為藏,藏則策亡。王侯策士,若藏而自居高位,豈不與帝王之術相類,非真士之道。”
朱瀚看罷,緩緩將策帖合上,丟於桌案:“去,把杜和叫來。”
沈鎮一愣:“王爺是……要?”
“是時候放他出去走走。”
朱瀚語調平靜,“他在青策堂講得久了,難免忘了,策不是講給士子聽的,是講給這個天下聽的。”
“讓他帶著這個‘策狂’,下郡走一遭。就說是我命他巡訪民意。若能講動一鎮之民,孤便承他一句‘策不可藏’。”
沈鎮領命,欲退。
朱瀚忽又道:“且慢。”
他取筆寫下三字,封於一方信封中:“這封信,交給那‘策狂’本人。切勿讓旁人知曉。”
沈鎮接過,微見疑色,卻未多問。
十日之後,東郊文山縣外,連夜小鎮,一家客棧門口,掛著破布旗,上書:“策評三席”。
杜和坐於堂中,著布衣,眼神冷靜而寡言。
對麵立著一少年,衣衫襤褸,腰間卻懸一卷竹簡,自號“策狂”。
“你說策不可藏。”杜和道,“可你講策不過三日,便惹來鎮民圍觀,一日之中數起爭執,坊中書院兩度停課,教諭親來勸止。”
“我講策,講的是醒人之言。”
少年眼神明亮,“他們爭,是因為醒了。若策不能惹人動心,便隻是紙上文章。”
“可你叫他們去問縣令,為何不準市集外擺攤?”
“我叫他們問的是‘為何不能擺’,不是‘為何不能服’。”
少年大笑,“若不敢問,講什麼策?”
杜和沉聲道:“可你問得太早。”
少年語氣一冷:“天下若總有人說‘時候未到’,那時候便永遠不會來。”
兩人爭論正急,忽聽堂外人聲大作。
一名老者跪倒在街道之中,身旁圍著數十人,皆呼“冤枉”。
原來是鎮中商會擅自加稅,名曰“道路養護”,行商攤販人人受苦,卻無人敢言。
少年策狂大步上前,手持竹簡高呼:“此策非法,此稅不公!”
百姓歡呼,聲震數坊。
杜和站在堂中,看著少年目光如火,一時無語。
直至夜半,鎮民請願,縣令不堪擾,方許議事一場,由鎮公堂親開聽策。
次日,三席設於文山縣城門之前,正午烈陽如火,眾人圍坐如山。
策狂高坐講壇,振聲言道:“策之用,不在製物,而在啟心!今日吾等不講經史,不論朝製,隻講此鎮百姓能否擺攤、能否開言、能否問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