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公張惟賢突然咳嗽起來,吐出一口帶血的唾沫:“該從藩王中……”
“不可!”
趙誌皋不知何時被抬了進來。
老首輔胸前的箭傷還在滲血,說話時帶著氣音:“福王係與鄭氏聯姻,瑞王貪暴……咳咳……,本官提議從皇室旁支選賢。”
此言一出,殿內頓時議論紛紛。楊俊民皺起眉頭:“旁支?哪一支?”
趙誌皋喘息片刻,緩緩說道:“諸位可還記得鄭王之子?”
見眾人皆是一臉茫然,他繼續道:“那孩子剛出生便被山匪擄走,生死不明。但本官近日得到消息,那孩子不僅活著,還拜入華山派門下,改姓為嶽。”
眉頭一皺,駱思源疑惑道:“首輔如何得知?”
“咳咳”
咳嗽幾聲,趙誌皋苦笑道:“說來話長。二十年前,老臣曾在嵩山偶遇一位華山派弟子,閒聊中得知華山掌門收了個身世不明的弟子。當時並未在意,直到半月前,有人送來密信,說那弟子很可能是鄭王之子。”
楊俊民還是有些疑慮:“僅憑一封信,如何能確定?”
“老夫自然不會僅憑一麵之詞。”
趙誌皋示意侍衛拿來一個木匣,打開後,裡麵是半塊玉佩和一卷書信:“這半塊玉佩是鄭王妃貼身之物,當年孩子被擄時,她將玉佩掰成兩半,一半帶在身邊,一半係在孩子身上。至於這卷書信,是鄭王妃臨終前寫給老臣的,詳細說明了此事。”
英國公張惟賢接過玉佩仔細端詳,又翻看了書信,點頭道:“這玉佩確實是當年宮廷之物,書信的筆跡也與鄭王妃生前無異。”
駱思源仍有疑慮:“即便如此,二十多年過去,如何能保證此人可信?”
趙誌皋看向眾人,目光堅定:“老夫願以性命擔保!那嶽華偉雖出身皇室,卻在江湖長大,不受朝中勢力影響。更重要的是,他在江湖中素有俠名,曾多次行俠仗義,解救百姓於水火。這樣的人品,正是當今朝廷所需。”
楊俊民沉思良久,終於點頭:“首輔所言有理。如今朝廷動蕩,確實需要一位不受舊勢力影響的新君。隻是……”
轉頭看向英國公:“此事事關重大,還需國公爺定奪。”
英國公張惟賢長歎一聲:
“國難當頭,顧不得許多了。就依首輔所言,派人去請嶽華偉吧。不過,為防萬一,必須仔細驗明正身,再觀其品性方可。”
商議已定,眾人立刻著手安排。楊俊民親自擬寫詔書,駱思源挑選得力人手,即刻啟程前往華山。
英國公則負責穩定京城局勢,趙誌皋雖重傷在身,仍堅持處理政務,確保朝廷運轉如常。
三日後,一隊人馬浩浩蕩蕩離開京城,直奔華山而去。而在乾清宮內,大臣們仍在緊張籌備。一麵處理叛亂善後事宜,清點損失,安撫百姓;一麵著手準備新君登基大典。
……………
正月初三,卯時,午門刑場。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凜冽的北風裹挾著細雪,拍打在午門斑駁的城牆上。三十二名叛軍頭目被反綁雙手,跪坐在結著薄冰的雪地上。他們身上的囚衣早已被血水浸透,在嚴寒中凍得僵硬。
京營士兵手持燒紅的鐵鉗,按照祖製,依次夾斷每個死囚的鎖骨。鐵鉗與骨頭接觸時發出令人牙酸的“滋滋”聲,伴隨著死囚們壓抑的慘叫聲,在空曠的刑場上回蕩。
刑部主事王紀身著素色官服,手持《大明律,開始逐一審讀罪行。聲音清冷而沉穩,一字一句,如同重錘般砸在每個人心頭:
“鄭國泰,萬曆二十九年冬,私鑄甲胄一千二百副;萬曆三十年春,勾結倭寇,圖謀不軌……”每念完一條,便有一名書吏上前,將罪行記錄在冊。
當念到“鄭國泰私鑄甲胄一千二百副”時,監刑的駱思賢突然抬手示意。早已待命的劊子手立即上前,將為首五人的刑罰從淩遲改為絞刑。
駱思賢走到五人麵前,壓低聲音道:“留全屍給九邊示眾。”
目光不經意間掃過遠處觀望的朝鮮使臣,心中暗自盤算:這些屍體將被運往遼東,不僅是對叛亂者的懲戒,更是對李成梁舊部的一種震懾。
刑場上,絞刑架緩緩升起。五名死囚被繩索套住脖頸,腳下的木板突然抽離。他們的身體劇烈抽搐,雙腿在空中亂蹬,喉間發出斷斷續續的嗚咽。不一會兒,便沒了動靜。其餘二十七名死囚麵色慘白,身體止不住地顫抖。
“繼續。”
駱思賢冷聲道。
王紀繼續宣讀罪行,每念完一人,便有劊子手走上前,將死囚押往淩遲架。刀刃劃破皮膚的聲音,伴隨著死囚淒厲的慘叫,在雪地裡久久回蕩。
刑場四周,圍觀的百姓們默不作聲。有人低頭歎息,有人麵露恐懼,更多的人則是麻木地看著這一切。這場叛亂,讓整個京城都陷入了不安與恐慌之中。
辰時三刻。
楊俊民帶著三十名書吏闖入鄭府地窖。地窖入口處,兩名錦衣衛正在檢查門鎖,確認無人藏匿後,眾人魚貫而入。火把照亮了陰暗潮濕的地窖,眼前的景象讓所有人都倒吸一口涼氣。
堆積如山的木箱整齊排列在地窖中,空氣中彌漫著一股腐朽的氣息。楊俊民示意書吏們開始清點,自己則走到最前方,仔細查看每一個木箱。七箱遼東參將的請餉奏折,十二箱百官受賄賬冊,這些證據足以撼動整個朝堂。
當打開最深處的鐵箱時,眾人發現裡麵鎖著一份福建海防圖。地圖表麵覆蓋著一層偽裝墨跡,顯然是經過特殊處理。工部匠人立即上前,小心翼翼地用酸液清洗墨跡。隨著墨跡逐漸褪去,倭寇標注的登陸點清晰地顯現出來。
“謄抄三份。”
楊俊民扯下官袍下擺,裹住流血的虎口:“原本送武英殿,副本分存通政司和兵部架閣庫。”
一聲令下,書吏們迅速行動起來,取出筆墨紙硯,開始認真謄寫。
地窖裡,除了筆墨的沙沙聲,便是眾人沉重的呼吸聲。這些證據不僅關乎鄭國泰一人,更關係到整個大明王朝的安危。
“大人,發現這個。”
一名書吏遞過來一個密封的信封。楊俊民接過信封,拆開一看,裡麵竟是一份與日本豐臣秀吉往來的密信。信中詳細記載了雙方勾結的計劃,包括在沿海地區製造混亂、裡應外合奪取城池等內容。
楊俊民的臉色愈發凝重,將密信收好,對眾人道:“加快速度,務必在天黑前完成清點。”
書吏們不敢怠慢,手上的動作更加迅速。
隨著清點工作的進行,更多的證據被發現:與蒙古部落的通信、私自販賣軍糧的記錄、以及大量的金銀財寶。這些發現,讓楊俊民意識到,這場叛亂背後,恐怕還有更大的勢力在操縱。
地窖外,天色漸暗。
楊俊民站在地窖口,望著遠處的紫禁城,心中思緒萬千。
皇帝駕崩,叛亂初平,但真正的危機才剛剛開始。
(本章完)
喜歡影視諸天從流金開始請大家收藏:()影視諸天從流金開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