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風雲人物演義!
奕劻看袁世凱已經出山,麵對國事的危艱,自己實在是無力承擔,就於十一月一日,奏請辭去內閣總理大臣職務;力薦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
其他國務大臣也紛紛請辭。
清廷隨即開去奕劻的內閣總理大臣職務,也同時開去那桐和徐世昌的協理大臣和其他國務大臣的職務。
“皇族內閣”壽終正寢。
奕劻被任命為弼得院院長,那桐和徐世昌為弼得院顧問大臣。
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著其即刻來京,組織內閣。原開赴武漢各軍及長江水師,仍歸其調遣。
袁世凱為什麼不急於進剿武漢的革命黨?又為什麼一再叮囑馮國璋“慢慢走,等等看呢?”
他心裡比誰都清楚,清廷現在隻所以如此看重他,是需要他剿滅革命黨。
所謂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一旦真的剿滅了革命黨,他還有用處嗎?滿清的政權隻要一鞏固,載灃說不定第一件事就是對付他袁世凱。
因為有革命黨起事,清廷才能想起用他,因為有革命黨需要剿滅,他袁世凱才能派上用場,
怎麼能剿滅革命黨呢?再說了,那麼多的省宣告獨立,這革命黨剿得過來嗎?把自己這北洋軍的老本都搭上,也未必能撲滅這燎原的烈火呀!
還有就是,他袁世凱憑什麼為清廷出這個死力,值得嗎?如何對付革命黨?他首先想到的不是剿而是撫。在他還在洹上沒出山時,已經做過了試探。
袁世凱的手下有個叫劉承恩的,和黎元洪是同鄉,這兩人個人的私人關係也不錯。
劉承恩,字浩春,湖北襄陽太平店人。附生,因生活所迫,投效清軍,考入北詳武備學堂。一八九五年十一月,隨袁世凱在天津小站編練新建陸軍。從為袁世凱當幕僚、隨從乾起,先後升任為陸軍右翼步兵第三營幫統、工程營管帶。後襄助袁世凱創辦步隊隨營武備學堂,任學堂監督。
袁世凱曾讓劉承恩接連兩次給黎元洪寫信,詢問能否和談?黎元洪理都沒理。
袁世凱看革命黨方麵很牛氣,很目中無人,覺得應該先給他們點顏色看看。
袁世凱沒搞清楚湖北軍政府內部狀況,錯把黎元洪當成實權派。那個時候的黎元洪雖名為都督,其實沒多少話語權。
十月二十七日,他被任命為欽差大臣這一天,為了給自己出山捧場助威,他命令馮國璋進攻漢口。
進攻漢口必須奪取戰略要地劉家廟火車站。
劉家廟火車站曾經發生過激烈的血戰,在清廷中央調動軍隊開赴武漢時,湖北第八鎮新軍統製張彪退出武昌城後????,收攏了二千人左右的殘軍,就守在漢口的劉家廟車站
他的想法是劉家廟車站是從北京到漢口火車的終點站,守住這裡,即可等待蔭昌的大軍到來,屆時或可翻轉局麵。
新成立的湖北軍政府當然也知道劉家廟車站的地理位置有多重要。軍政府抽調了三千新軍,又臨時征召了一萬七千餘名熱血青年入伍,組成了一支二萬餘人的民軍,在十月十八日這天對劉家廟車站發起全麵進攻。
民軍是張彪殘軍的十倍,勝利看起來是毫無疑問的。民軍氣勢如虹,張彪的殘軍士氣低落,戰鬥一開始就呈現一麵倒局勢。
眼看就要拿下劉家廟,突然,清廷海軍統製(總司令)薩鎮冰趕到,他的十多艘軍艦停在長江水麵,向著民軍陣地猛烈開火。
這突如其來的炮擊迅速改變了戰局。張彪大喊“兄弟們,我們的支援到了!隻要堅守陣地,援軍會很快到來!”
民軍沒料到張彪如此強悍,隻有區區一千多人了還這麼耐打,愣是不退。這是一場硬仗,雙方僵持不下。
十月十九日,天還未亮,調整了戰術的民軍從劉氏花園,從西商跑馬場,從大智門火車站,向東推進,再次向劉家廟發起攻擊。前來參戰的有京漢鐵路江岸機務段的工人,鐵路沿線棚戶區的貧苦市民等。
清軍被擊潰,躲進鐵路沿線棚戶區,民軍及當地市民火燒棚屋,清軍慌亂潰逃。
此時,長江江邊,清軍艦艇暫時停火,炮彈供給不上來。
乘此間隙,革命軍一鼓作氣攻占劉家廟。
馮國璋這段時間一直有些糾結,一方麵他很想平亂,很想建功立業,另一方麵又不得不聽從他的大帥袁世凱的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