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川黔”之戰,他們於七月七日發電調停“本月六日渝電局報稱麻日午前三時,成都川黔兩軍發生衝突,江門一帶火勢甚烈,槍炮聲不絕。次日接貴陽劉督軍魚日電開頃得成都戴督軍電開,劉存厚甘受偽職,已帶兵圍成都,戡誓死不降逆不叛國,祈飛電各省等語。昨晚(六日)十一時,炮聲忽起,北門火光燭天,炮彈均向督省二署亂射。炮聲隆隆,至今未息。街斷行人。……
“據戴督電傳,則指劉存厚附逆,然據積之(劉存厚號)電稱,又係擁護共和。茲擬由剛等及顧趙(滇軍)鐘(川軍)三師長酌帶衛隊,兼程赴蓉(成都),公評是非,共謀解決;先在資州會齊,再為前進。若積之果係附逆,自應一致討除,否則言歸於好,速籌北伐。川中秩序,仍由戴兼督軍主持一切。所有滇黔軍隊,務懇唐劉兩督軍立飭停止前進,免滋誤會。……先後得顧趙鐘三師長複電表示讚同,道剛等決於蒸日(十日)起程西上。”
周道剛(1875—1953),字菶池,又名鳳墀,四川成都雙流人。
少時求學省城書院及中西學堂。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赴日本留學,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
光緒三十年(1904年)畢業回國。光緒三十一年,任四川武備學堂監學兼軍事教習。次年,武備學堂改為陸軍小學堂,任監學教習,繼任總辦,並任六十五標標統。宣統元年(1909年),代理第三十三混成協協統。
一九一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授陸軍少將銜。
一九一六年七月,蔡鍔任四川督軍,任命周道剛為川軍第一師師長。
熊克武(1885年-1970年),字錦帆,四川省井研縣人??。
一九零四年東渡日本,一九零五年加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
在著名的廣州黃花崗起義後,他被公推為蜀軍北伐總司令,在討伐袁世凱的護國運動與蔡鍔等並肩作戰。
他雖是同盟會員,但卻是黃興一派,他的小組織九人團和孫中山支持的實業團矛盾重重。
在一九一八至一九二四年成為四川省之實際統治者。
其人極為靈活,聯合南方的唐繼堯又反對唐繼堯,聯合親北的劉存厚又反對劉存厚,後又和陳炯明一起號召聯省自治,最終在南北軍閥混戰中敗北。
當年紅軍總司令朱德在接受史沫特萊采訪的時候,就把他挑出來作為例子,說明一個熱血青年是怎麼變成一個軍閥的。
在抗日戰爭國難當頭時,熊克武抵製蔣介石攘外必須安內的政策。
一九四九年又與劉文輝等策動了川西起義??。
解放後,他先後擔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全國人大第一二三屆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
完成了討逆的段祺瑞,想借機派兵入川平亂,借以達到北洋派控製四川的目的。
進步黨(研究係)則則主張以維持戴戡為前提,解決成都的兵亂。
川黔軍的戰爭從七月五日到十七日,前後共打了十二天。
七月六日起黔軍被圍在皇城內。退守皇城的黔軍,堅持了幾日後,卻始終沒有見到援軍,傷亡頗重,糧彈匱乏,無法繼續再堅持了。在省議會和英法領事的調停下,戴戡交出督軍省長會辦三顆印信給省議會,表示願意退出成都。
十三日,川軍開放南門讓黔軍退走。黔軍疑有伏兵,在掠奪南門糧食後,仍然退回皇城,固守待援。
期間,川軍師長周道剛熊克武聯合川滇將領發起武裝調停。
滇軍羅佩金同意參加周道剛和熊克武所籲請在資中召開的調停會議。
周道剛則於七月十五日由重慶赴資中主持調停會議。
唐繼堯於七月十六日發電痛斥劉存厚犯上作亂,並稱如劉不移師北伐,本人即將親率三軍,吊民伐罪。
接著即組織靖國軍,自為總司令,以顧品珍趙又新庾恩暘黃毓成張開儒方聲濤為第一至第六軍司令,以羅佩金為第一第二兩軍總司令,自兼第三至第四軍總司令,以葉荃為第五第六兩軍總司令。
靖國軍於七月二十日通電全國,宣稱要先平川亂,然後北伐。
貴州督軍劉顯世的態度與唐繼堯相同,他派王文華率領一支黔軍入川援助戴戡。
但是十七日,戴戡在待援無望的後,從南門突圍。向華陽仁壽方向分路突圍而出,下落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