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攻粵部署是龍軍直取欽(州)、廉(州)、高(州)、雷(州)地區,東圖廣州,並切斷粵桂通路。
福建派兩混成旅沿汀江入粵,進占嘉應州(治今梅州市)、惠州(今惠州市)地區,西攻廣州。
江西派一混成旅逾大庾嶺,入韶州(治今韶關市)地區,南攻廣州,形成三麵夾擊之勢。
前邊提到過。十月月二十三日,北洋係收買廣東潮梅鎮守使莫擎宇,宣告“對省獨立”。與廣東省政府脫離關係,直接聽命於北京政府,並立即派兵攻打惠州。
莫擎宇發難興兵,為段祺瑞大舉圖粵製造了契機。
十月二十四日,閩督李厚基在段政府授意下通電支持莫擎宇,並令汀漳鎮守使兼北洋第十四混成旅旅長臧致平率兵十營進援。
此後不久,龍濟光也由瓊州出兵,抄襲粵省側背。於是,段係軍隊攻粵之戰全麵展開。
前邊也曾提到,一九一七年十一月十日,陸榮廷在梧州召開軍事會議,討論粵省守防作戰計劃。會議推舉陸榮廷為兩廣巡閱使兼廣東督軍。陸自稱“年老多脖”,派其親信、原廣惠鎮守使莫榮新代理廣東督軍。
莫榮新上任後,鑒於莫擎宇盤踞潮汕,李厚基出兵援潮,在陸榮廷的授意下,決定在進剿莫擎宇部之同時,實施大規模攻閩作戰,以策應湘省軍事。
十一月二十七日,由程璧光出麵,召集滇軍總司令李烈鈞、粵軍總司令陳炯明、督軍署參謀長郭椿森以及胡漢民、汪精衛等,在廣州海珠開軍事會議,商訂攻閩方略。
決定成立“征閩海陸聯合軍”,以程璧光為總司令,指揮海軍、滇軍、粵軍三支部隊,分五路攻閩。兵力包括駐粵海軍全部,陳炯明之粵軍二十營,駐粵滇軍全部,和粵省地方軍八營,桂軍一支隊。
具體部署是以陳炯明部二十營進攻漳州,為第一路。
李烈鈞統率滇軍兩個師進攻汀州(今長汀),為第二路。
沈鴻英率“平潮軍”十二營進攻上杭,為第三路。
劉誌陸率“平潮軍”十五營進攻詔安,為第四路。
程璧光率海軍艦隊襲擊福州,為第五路。
計劃確定不久,得悉龍濟光於十二月十一日由瓊州出兵攻粵,遂重新調整部署由攻閩粵軍總司令陳炯明繼續率所部進攻閩省;以駐粵滇軍第六軍軍長方聲濤為征閩靖國軍總指揮,率所部第八旅(旅長伍毓瑞)、第九旅(旅長夏述唐)進駐潮、汕,策應陳炯明部作戰;以李烈鈞為討龍軍總指揮,率沈鴻英、林虎兩支部隊赴粵東南抵禦龍濟光部;海軍則全部參加討龍作戰。
陳炯明於一九一七年十二月八日就任攻閩粵軍總司令職後,便著手進行作戰準備。
由於原二十營粵軍裝備低劣,每營僅有槍二三百支,莫榮新又從中掣肘,除撥少量開拔費外,餉彈方麵概不負責。
陳炯明等深感實力單薄,出兵困難,在征得孫中山同意後,施行一項擴充實力的方案一麵向地方士紳借槍,一麵向海外革命人士募捐餉款。
其中規定,能募到人槍二百者為營長,人槍六十者為連長,人槍二十者為排長,不願擔任軍職的按槍付錢。
經過一番努力,共籌集到各種槍二千餘支,子彈數萬發。這樣,加上滇軍方聲濤部,攻閩軍總數達二萬人左右。
陳炯明將攻閩軍編為若乾個支隊,每支隊轄二至四個營不等,命鄧鏗為參謀長。
一九一八年一月二十五日,陳炯明在廣州誓師攻閩。二十七日,率主力部隊離開廣州,開赴汕頭。
這時,閩省全部軍隊約有三個師的兵力,其中有福建第一旅(旅長姚建屏)駐福州;北洋第十混成旅(旅長唐國謨)駐廈門;北洋第十四混成旅(旅長臧致平)駐詔安;閩省清鄉隊(總司令張清汝)駐延平(今南平市)。另有巡防隊約四個團分駐各地。總計二萬二千餘人。
閩督李厚基得到粵軍將要攻閩的情報後,一麵調唐國謨等部開赴永定、上杭一帶趕築工事,準備抗擊粵軍,一麵迭電北京政府派兵援閩。
段祺瑞命童葆暄率浙軍第一師緊急赴閩。
一九一八年二月中旬,攻閩粵軍進抵潮州(今潮安)、汕頭一帶。但是,陳炯明對攻閩作戰並不熱心,部隊進抵潮汕地區後,忙於招兵索餉,遲遲不向閩省發動進攻,致使北軍得以從容調遣兵力,擴充力量,加強並完善了在閩西南的防禦部署。
三月二十二日,孫中山致電陳炯明,指出“若乘敵軍初到,地形未諳,利用內應,猶可先發製人”,宜“速下攻擊命令”。但陳炯明以“布置未周”為借口,對孫中山之電令置若罔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