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風雲人物演義!
蔡元培11歲時,父親蔡光普不幸病逝。
蔡光普的一生,始終把仁厚、與人為善、闊達作為他立身處世的準則和風範。在經營錢莊時,對於確有困難又特彆需要者,即使達不到借貸的條件,也在可能的條件下也儘力給予照應。遇到有困難不能按期還貸者,則不忍索還。做生意不是做慈善,對於蔡元培父親的做法,家裡和店裡的其他人常有非議,說他是“愛無差等”,但光普老先生依然癡心不改。與他有交往的人,都讚其是“持己接人,都要到極好處”。
有一次,一個小店主因家遭變故無錢進貨,在蔡光普的錢莊借了筆錢。因想多賺些錢進的貨就多了很多,但銷路不好,資金不能回籠而到期無力還貸。錢莊的其他人都認為這人失去還貸能力,主張把這個小店主的貨收了,挽回些損失。
蔡元培父親堅決反對,說人家又不是故意,這樣不是把一家人逼上絕路嗎?
人們常說,有其父必有其子,父親的做人,對蔡元培一生產生重大影響。
像蔡元培父親這樣的經營錢莊,家裡會有多少積蓄?父親的病故,使得蔡元培的家境急轉直下。
蔡家的親戚朋友湊在一起商量,打算集一筆錢資助他家。但是,蔡元培的母親非常要強,就是不肯要。她寧願典押家產衣物、勤儉度日,也不依賴他人生活。母親認為,這樣做不隻是給親戚們減少了負擔,而且還能培養孩子自強自立的精神與生活能力。
所謂坐吃山空,靠不多的積蓄和典押家產衣物能維持多久呢?
是天無絕人之路還是好人終有好報呢!過去那些欠錢莊錢的人,看到錢家困難,都想儘辦法還錢。一次還不了就分多次,籌到一點還一點。特彆是前邊提到的那個小店主,隔一段時間就送來一些錢。有時實在沒錢就從店裡拿來一些生活必需品。
這樣一來,那些先前收不回來的貸款,現在反而轉化成儲蓄。這個世上,終究還是好人多些。
每有這樣的人來家裡還錢,總要讚揚一番蔡元培父親的為人,有人還會講述一些關於父親的一些不為蔡元培知道的故事,這往往是對蔡元培的一次熏陶和洗禮。
蔡元培的母親為人慎言謹行,在和人說話前總是先想好怎麼說,說話後又要反省說的有沒有錯處。母親的這個習慣也影響了蔡元培的一生。
蔡元培入私塾後,母親常伴他完成家庭作業。有一次他在燈下苦苦思索作業卻不得解,母親心疼夜深兒疲,就叫他早些睡去,早起再做。不曾想第二日黎明,他起來很快就解決了難題。自此到老,蔡元培都一直秉持被母親培養出來的習慣——熬夜不如早起。
母親慈愛但從不寵溺孩子,教子嚴厲但從不怒罵,看到孩子們的缺點和錯處時,就給孩子們指出來並告訴理由,讓他們改過。當屢教不改時,蔡母就在清晨孩子還沒起床時,掀開被子,毫不客氣地用細竹條打屁股,直到其改過為止。
蔡元培後來在晚年自述中說,小時候雖有被細竹條打屁股的體驗,卻能體諒母親一片苦心。細竹條打屁股雖痛,但不至於傷著骨頭,而且打在屁股上彆人看不見,挨了打也不會受到外人的恥笑而丟麵子。
少年時代的蔡元培,就在母親含辛茹苦的培養下,在一種遠不寬裕的家境中成長著。後來蔡元培曾經說,他自己寬厚待人的性格來自父親;不拿人家東西、不隨便講人家壞話的美德則得力於母親的垂教。
因父親病逝,家中經濟陷於困頓,無力再聘私塾先生,少年的蔡元培便轉到對門的鄉鄰李申甫家設的私塾,在那裡繼續受童蒙教育。這位李申甫老師,就是那個曾打了蔡元培手心一百多下的嚴厲的老師。
在那個年代,讀書求知是神聖的事業,諸多“寒門出將相”的事跡一再在人們的口耳間代代流傳,成為一代代平民讀書人最好的勵誌故事。排除建功立業的功利動機,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也便在這樣的勤學苦讀中一代代流傳下來。
傳統的中國社會中,對於一般讀書人來說,最重要的事莫過於研習儒學經典,參加科舉考試,通過著作文章打開致仕之門。
而科考下標準化答卷就是八股文章。
蔡元培十三歲時開始學做八股文。在跟那位李申甫老師學做八股文一年後,他又轉入離家大約半裡地的先生王懋修的私塾讀書。王先生的私塾裡大約有三十個學生。
一次,蔡元培從同學處借到一本《三國演義》,剛看了幾頁,被王先生看到了,王先生訓誡蔡元培,“看不得,陳壽的《三國誌》,你們現在尚不可看,況且演義裡邊所敘的事,真偽參半,不看為妙”。
又一次,蔡元培借了記述東周戰國曆史的《戰國策》來看,王先生又說不能看,他的理由是,如果在考秀才的時候,把《戰國策》一類書中的詞句典故用在文章裡,一定不會被考官容許。
這倒真是老師的一片良苦用心。原因在於,在當時的老師看來,這些書都是雜書,於學無益。
當時平民出身的普通讀書人要通過科舉考試,才能取得功名,躋身體製內,取得向上層社會流動的機會。而在明清時期,科舉考試的形式被限定為八股文,同時,八股文的內容則完全限定在儒家的“四書”“五經”之內。由此,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先生對學生讀書範圍要做這麼嚴格的限定了。
八股文最初是古代寫議論文章的一種推薦格式,可以說是經過前輩的傑出文人總結出來的一種優秀的文章格式。把它應用在科舉考試中,本質上是一種考試形式的規範化,也是科舉製度中對公平原則的落實。這有點兒類似於書法中的“館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