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點翰林_民國風雲人物演義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411章 點翰林(1 / 2)

民國風雲人物演義!

1892年春,蔡元培再次赴京補應複試、殿試。複試後被列為第三等(補試不能列入一、二等)。

接著參加在保和殿舉行的殿試。

殿試隻考策論,蔡元培充分發揮了博覽群書和博學強記的優勢,對其中有關西藏的策論題,詳述其山川道裡、行政沿革,且廣證博引,對答自如。

本年會主考官為戶部尚書翁同龢,殿試閱卷大臣為工部左侍郎汪鳴鑾。

結果,蔡元培考取第二甲第34名進士。

本科的狀元、榜眼、探花分彆是劉福姚、吳士鑒、陳伯陶。同科考中者還有唐文治、葉德輝、湯壽潛、張元濟、屠寄和沈寶琛等。

我們能夠看到,這其中的張元濟,是對蔡元培後來的人生,極為重要之人。

對於殿試,蔡元培回憶說“上來,殿試是專講格式不中內容的,隻聽說張香濤氏張之洞)應殿試時不拘格式,被取一甲第三名。我那時也沒有拘格式,而且這兩年中也沒有習字。仍是隨便一寫,但結果被取為二甲進士。聞為汪柳門(汪鳴鑾)先生所賞識。有位閱卷大臣,說此卷的字不是館閣體。汪說,他是學黃山穀的,於是大家都在卷子後麵圈了個圈,就放在二甲了。”

如果是專為了練字而故意拖後兩年,兩年裡為什麼不練參加科舉需用的館閣體呢?這和前邊說過的後一種說法不是很矛盾嗎?

黃山穀就是被稱為宋“四大家”之一的黃庭堅,他自號山穀道人,書法在當時是很受推崇的。

此後又通過朝考,蔡元培被點為翰林院庶吉士。

庶吉士,亦稱庶常。其名稱源自《書經?立政》篇中“庶常吉士”之意。是中國明、清兩朝時翰林院內的短期職位。由科舉考試中進士的人當中,選擇有潛質者擔任。為皇帝近臣,負責起草詔書,有為皇帝講解經籍等責,為內閣輔臣的重要來源之一。

清雍正以後,選官更為嚴格,庶吉士由皇帝主持之朝考決定。

該職一般為期三年,期間由翰林內經驗豐富者為教習,授以各種知識。

三年後,在下次會試前進行考核,稱“散館”。成績優異者留任翰林,授予翰林院檢討,正式成為翰林,稱“留館”。

其他則被派往六部任主事、禦史;亦有派到各地方任官。

和所有新科進士一樣,蔡元培要留在京城盤恒一段時間,期間一個重要的活動就是拜會各方人士。

按照慣例,通過考試的同科士子都要去拜謁主考官翁同龢。其實,這也是例行公事、走一走過場。

大概因為這樣,翁同龢對一批批的來訪者中的大多數人其實並無印象,他在自己的日記裡往往簡單地記下“新庶常來者八九人”“新門人兩人來見”,連名字也不記。當科的狀元、探花來訪,也隻記了“劉福姚來見”,“陳生伯陶來”而已,惜墨如金。

有意思的是,在1892年6月1日的日記裡,翁同龢記道“新庶常來見者十餘人,內蔡元培,乃庚寅貢士,年少通經,文極古藻,雋材也,紹興人,號鶴青,向在紹興徐氏校刻各種書。”

這真是有些奇怪,他對蔡元培的印象深刻,簡直是刮目相看。是不是因為蔡元培的“怪八股”呢?或者是對其有關西藏的策論題,詳述其山川道裡、行政沿革,且廣證博引,對答自如印象深刻。

短短四年裡,蔡元培鄉、會試連捷,擠身翰林文苑。其躊躇滿誌,自不待言。而作為光緒皇帝老師的翁同龢是何等人物呀?能得到這樣的朝中重臣的青睞,是何等的榮耀呀!

一時間,年紀輕輕的蔡元培,成了“聲聞當代,朝野爭相結納”的名人士大夫了。

從清朝中葉以降,殿閣大學士、總督、巡撫、軍機大臣這些朝廷的要職,大多係翰林出身。對於蔡元培來說,誘人的政治前景正在向他頻頻招手。

“點翰林”之後的第二年,蔡元培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外地遊曆中度過的。

初夏時節,他先到寧波,又到上海,然後乘船溯長江西下,遊覽了南京,鎮江,揚州及靖江縣。此次出遊,他曾有散片日記,載述行程。

秋風乍起之時,他又取道香港來到廣州。與在廣雅書局任職的陶濬宣等一般朋友,詩文酬酢,觀瀾華南名勝。

在廣州南園,他曾戲作該省鄉試題《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一篇。陶濬宣征得當地名士朱一新、徐琪、吳翔寅的評語各一則,輯印成《蔡太史擬墨》。

在此期間,陶濬宣多次向蔡講述廖平在廣雅書局時,對經學的獨到見解,以及康有為為承其學說做成《新學偽經考》,引起士人不同反應等情況。蔡元培對此頗為關注,特意搜求廖康二人已印行的著作,以備研讀。


最新小说: [足球]馬爾蒂尼與主席的閨女 魯王宮成了5A景區?你膽夠肥啊 九陰九陽 替小師妹頂罪,叛宗後大師姐賊瘋賊強! 第五年重逢,馳先生再度失控 夫人要離婚,陸總想父憑子貴 開局就分家,我暴富你們哭什麼 快穿:宿主求彆黑化 無限天神君臨 重生七零過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