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行的路線是先沿著渭水,順水而下一路到南海之後,再張開風帆沿著海岸線,順風而上。
順水而下時,擔心船速過快,便張開了一張帆,來減緩一下船速,結果就遇到了那雷陣雨。
時值夏季,不少地方開始連日的陰雨天氣,渭水上自然也不例外,所以後麵幾日,他們都沒法子跑到甲板上放風了。
而這寶船,居然也不停靠整頓,就這麼迎著風雨一路航行,船上的一眾滕國人也是理所當然的模樣,另餘望嘖嘖稱奇。
而趙微,純粹是這種事見得多了,並不覺得這有何厲害之處。
餘望卻是知道,現在的漢國,根本沒有出海遠航的能力,頂多是在風浪不大的內陸湖泊或者河流上,會有些漁民,或者河幫的船隻。
在香山縣做縣令時,也隻是海邊見曬私鹽者多,出海捕魚者少,怕是上山落草都比出海風險低。
眾人便是這麼在船上待了有十數日,便到了停靠的目的地。
不得不說這目的地之景色,雄奇,且絕美,山光海色說得便是此處。
趙微在後世之時,隻在青島嶗山旅遊時見過這等美景,朝禽嗣同一打聽,居然此處正好叫做嶗山時,把趙微驚得合不攏嘴!
來到這個世界這麼久,雖然遇到過不少地方名字相同,可是總覺得和後世差得實在太遠。而這嶗山……
這絕美的山海相連互為映襯的景色和記憶中一模一樣,循著記憶去找相似之處,卻又都是似是而非,總給人一種巧合的感覺。
這是地球嗎?
趙微有點想不明白,所有日升月落的規則和後世一模一樣,那氣候也是相同,偏偏國家和地形非自己所熟知。
趙微曾刻意從趙雲那將《春秋》給借了過來,還有那本《秦史》。
《春秋》所記載的曆史,和趙微所了解的曆史幾乎一模一樣,唯獨沒有長城一說。畢竟連綿不絕的蒼山本就是天然屏障。
而《秦史》就有意思得多了。
有秦始皇一統六國,卻沒有長城,有焚書坑儒,卻也有諸子百家爭相出逃的記載,有陳勝吳廣的振臂一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有西楚霸王項羽的吳中起義,卻沒有巨鹿之戰的慘敗,更沒有名叫劉邦之人。
最終還是漢朝開國皇帝趙將閭設下一計十麵埋伏,硬生生將項羽圍死,才創立了大漢國。
可趙將閭是誰?從未聽聞過啊。在巨鹿之戰之前,連生平都沒有,突然間就冒出來的一般。
到是秦始皇有一個兒子叫做將閭,趙微還是在趙高那頁看見的,“鴆殺公子將閭,公子高等皇子七人。”
曆史的漢國皇帝姓劉,何曾姓過趙?
此時的趙微腦子是一團漿糊,神遊物外,可是那餘望並沒有,頭一次見到這種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壯闊景象,自然是詩興大發,當即就吟了一首。
“黃山儘美恐非真,”
“山川各異似才人。”
“嶗山遜君雲入海,”
“君無嶗山海上雲。”
本來碼頭上的那些滕國人,在看到趙微等人的時候,還是一臉鄙夷的神情,可是當這首詩吟出之後,頓時在場的所有人都不淡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