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驛。
朱高熾騎在徐增壽脖子上,徐增壽無奈說道“算了,來都來了,送到淮安吧。”
從隋朝開始,修建了貫通南北的大運河,水路暢通,可惜每到末代戰亂,運河無人管理,河段就會淤積堵塞,必須時不時的換馬車在陸地前行,然後再轉水路。
從揚州到淮安,徐妙儀從舒適平穩的官船轉到了顛簸了馬車之上,正在坐月子的她被顛的頭暈,連溫補的藥都吐了出來,頗吃了些苦頭,人家坐月子越來越胖,她反而日漸清瘦了。
朱棣心疼妻子,指著乾涸淤積的古運河說道“我這就寫奏本給父皇,建議重新疏通京杭大運河,倘若打通了河道,從南到北,兩岸百姓都受益無窮,也方便運糧食貨物運到燕地,平抑北方居高不下的糧價。”
徐妙儀苦中作樂,笑道“真是好主意,可惜水利一修就是好幾十年,我是享受不上了,留給後人們享用吧。”
朱棣握著妻子的手,說道“一輩子很長,肯定能趕上,等修好了京杭大運河,我就請旨出藩地,陪你坐船南下,沿著運河一路遊玩。”
徐妙儀靠著丈夫寬闊的胸膛,顛簸的馬車似乎沒那麼難受了,“嗯,那時候熾兒也成家立業了,守護燕地的責任就交給他吧,我們偷得浮生半日閒,安享晚年便是。”
朱棣吻著妻子的頭發,“所以你要養好身體,我們一起到白頭,看大運河的風光。”
徐妙儀伸出右手,“好啊,我們擊掌為誓。”
啪!五指相對,掌心貼掌心,盟誓既成。
若乾年後,永樂大帝朱棣以舉國之力疏通了京杭大運河,南北客船如織,猶如一根動脈似的連接南北,一路繁華似錦,大明由此進入了永樂盛世。
永樂大帝力排眾議,將都城遷到北平——他和妙儀相愛相守、風雨同舟的家。禦駕順著大運河北上,無限風光。
可是他的皇後終究違背了誓言……
燕王一行人到了淮安。這一次朱棣堅決不許長子死纏爛打粘著徐增壽了——他親自抱著朱高熾。朱高熾平生最怕的人就是父王,在父親懷裡僵直著身體,不敢亂動,也不敢說話,可憐兮兮的看著二舅。
徐增壽心太軟,將行李扔回馬車,“算了,來都來了,就送到徐州吧。”
徐州驛站。
春雷震震,下起瓢潑大雨。徐增壽笑道“下雨天道路泥濘,想回也回不去,乾脆送到濟寧吧。”
朱高熾納悶了,“二舅,難道濟寧就不下雨嗎?”
哎喲,我的傻外甥!你這不是拆舅舅的台嘛。徐增壽人到中年,一如既往的不要臉,眼睛都不眨的說道“昨晚神仙托夢給我了,說濟寧不下雨。”
準備送行的朱棣和徐妙儀徹底無語了。
到了濟寧,早已看穿徐增壽心思的朱棣和徐妙儀乾脆放棄送行。
舟車勞頓兩個多月,終於到了北平城!
徐妙儀對二哥說道“你來都來了,在北平住些日子吧。”
送君千裡,不願離彆。徐增壽欣然接受了邀請,“好吧,一切都聽妹妹的。我在妹妹這裡住幾個月,看看北方的風土人情,到了秋天涼爽時就回京。”
連日下雨,道路泥濘,老遠就聽到大象的嘶叫聲。前來迎接燕王車駕的北平城府尹大人忙解釋說道“殿下,北平城雖是以前元朝的都城,但年久失修,城裡的下水井堵了大半,一下雨就積水。這不剛剛連下了三天大雨嗎,城中積水,就連大半城門都泡在水裡頭,水壓太大了,連馬匹畜力都拉不開。幸虧以前元朝皇宮裡還有幾頭進貢的大象,微臣就要象師驅趕著大象開城門。”
朱高熾一聽說大象拉城門這等奇事,趕緊爬上徐增壽所騎的駿馬,“二舅,我們去看看。”
徐增壽雙眼興奮發光,無比璀璨,立刻拍馬而去,“北平真是太好玩了!”
朱棣憂心忡忡,對徐妙儀說道“你看看府尹還有當地官員的神色,早已見慣不慣了,估計經常請動大象開城門,裡頭北平城得破成什麼樣子。”
徐妙儀拍了拍朱棣的手,“既來之,則安之,破家值萬貫嘛。再說了,這裡畢竟是元朝的都城,爛船都還有三斤釘呢,我們會讓北平城重獲新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