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場麵最大的活動莫過於——
過節。
有三個跟佛家關係緊密,從寺內發展到寺外的節日,在唐朝長安差不多已經達到全民參與的地步,分彆是四月初八佛誕節、七月十五盂蘭盆節、十二月初八佛成道節,也就是所謂臘八節。
不過,其中最有華夏特色的應當是七月十五,俗世稱其為中元節,道家稱之為地官赦罪日。
早在東漢末期,道宮內就已經尊奉天官紫薇大帝、地官清虛大帝、水官洞陰大帝,七月十五被正式定為節氣。
而佛教作為外來教派,根本沒有相關說法,為了能夠傳教,就立刻跟風起來,內涵也照抄道門——
為亡故親人祈福赦罪,準備供奉喂飽陰間惡鬼,使先祖靈魂免於遭罪,同時也告訴祖宗,家裡今年收成如何、添了多少人。
由於和尚經常給予百姓小恩小惠,不斷發展信徒,道家則走上層路線,門檻高,講究緣分之類。
因此,在這一天各大道觀比較清淨,就是設置齋醮表達對清虛大帝的禮敬,跟善信一起喝杯清茶之類。
佛寺則異常熱鬨,連小沙彌都無法清閒,必須跟著師父一起在外麵迎客。
說實話,孟凡還是比較好奇佛家這個外來戶到底會怎麼搞,一縷神魂飛上高空俯瞰,看到了很多貢物堆,比如幡花、燈燭、衣裳、水果、點心、素菜之類,悉數裝入一個個大盆。
畢竟名為盂蘭盆節,確實是一個個盆子,至於盂蘭這個迥異於漢家文化的詞彙,則是舶來品,用民國那時候的話講:洋玩意兒。
過去在港島世界,跟那位圓通大師閒談時聊過,一個約莫在南北朝形成的音譯詞,本意為倒懸,指鬼魂在陰間受苦煎熬的苦痛感覺。
【七月十五日,具飯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錠燭、床敷臥具,儘世甘美,以著盆中,供養十方大德眾僧】
換而言之,就是把你最好的東西,不局限吃喝,蠟燭、香油皆可,甚至衣服和床上用品,也是來者不拒,全部放在盆子裡,送到寺廟裡給高僧們享用。
如果這麼做了,你家因生前罪孽而在地獄受苦的先人就可以超脫。
嗯……總感覺有種騙吃騙喝的意味在,但存有仙佛的世界,和尚們應當是收錢辦事的,至少孟凡麵前這家寺廟,法眼確實有看到有佛陀虛影在享受香火。
“明天長安各家寺廟會安排俗講,以前還覺得挺有意思,現在就感覺也沒什麼。”李令月認真道。
“若是導人向善,聽聽也沒什麼。”
孟凡回答。
太史局有人提過這事,那位樓觀道同修對佛門的厭惡,簡直是不加掩飾,這般形容——
賊禿借著偷來的節氣,個個吃得腦滿腸肥,第二天整頓儀容,穿好法衣,聚集到他們佛堂前的園子裡,開始表演猴戲:目連救母。
“我記得不遠處有一家寺廟,今日也舉辦俗講,郎君要進去看看嗎?”
上官婉兒好奇道。
由於出門前特意換下道袍,又沒有修持酆都黑律,倒也沒有太多限製,彆自己腦殘,非要欺師滅祖加入就好。
“那就去見識一番吧。”
略作思索,孟凡回答。
事實上,他並非那種喜歡一棍子打死的道士,部分高僧也確實值得敬重。
而曆史上為何屢屢滅佛的原因,孟道長有所了解,北宋真宗之前大和尚隨意搞三俗,根本沒修行的樣子,還喜歡兼並土地,利用身份便利,不向朝廷納稅,肥了自己、肥了佛陀金身。
一旦國家遭到外族侵犯,和尚個個不打仗,全部閉門念經,坐看戰亂爆發,要是行走世間看到種種悲劇,最多低頭誦念阿彌陀佛,宣一聲佛號,半點血性都沒有。
現如今,唐朝尚未衰落,尊重該教不假,但嚴格限製民眾拋家棄子遁入空門,避免朝廷財政入不敷出。
同時,一些德高望重老和尚會嚴格約束門下,督促後輩鑽研佛法、大慈大悲,並不吃信眾的白食,自己也會開墾種地,實現自給自足,並施粥、施飯。
由於長期居於宮內,像是被鎖住一樣,上官婉兒放鬆下來以後,開始對各種事物好奇,希望親自看一看。
當來到一座恢宏氣派的寺廟門前,一行三人遇到了浩蕩“送盆官人”。
皇家氣派不同於常人,裝供奉的大盆子金鑲點翠,鑄造裝飾再加上裡麵供奉的珍寶花果,少說得花費百萬錢。
隊伍裡放置兩副神座,即高祖皇帝、太宗皇帝,周圍被幡節、龍傘、帝冕、龍袍簇擁著,廟號則寫在龍紋大旗上。
就這樣,一路從皇宮裡抬出,儀仗威嚴,文武百官都得立在光順門相送,敲鑼打鼓送到寺裡,短暫陳設一天,接受各種法事。
今上李治為了追念母親文德皇後長孫氏,下旨修建的慈恩寺,同樣有著高規格儀仗。
而天後生母楊氏,因篤信佛教,所以今日承辦佛事的寺廟,亦心裡樂開了花……
孟凡其實也曾有機會大賺一筆,但他沒要,畢竟抱雲觀就自己一人,搞不來鑼鼓喧天的場麵,也覺得完全沒必要,勞民傷財。
如今這盂蘭盆節,已經被佛家搞得不倫不類,行香拜佛是個人自由,沒必要進行指責,但攀比就不對了。
用供盆暗自較勁!
對標地官赦罪日的盂蘭盆節,所宣揚的就是竭儘所能去供奉,讓高僧們吃飽喝好,如此方可減輕祖宗罪孽。
而你一個四品官所捐,竟不如五品官多,莫非不孝順?
不孝!
那當什麼官?
誰給寺廟送的東西多,誰就孝順,誰就有麵子,誰就能揚名。
類似於後世去寺廟燒香,九十九套餐、九百九十九套餐、九千九百九十九套餐、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套餐……
和尚不斷暗示香客越貴越好,佛渡有元人。
最關健之處在於,曆朝曆代將這個跟孝道連在了一起,自下至上,攀比成風,寧可自己吃不上飯餓死,也得想辦法往寺廟裡送。
至於真餓死了……
問題不大!
佛家宣揚,今世本就是為受苦而來,各位善男信女這般虔誠,死掉也是好事,下輩子一定享受福報。
“下次得上書朝廷,禁止此等鋪張之舉,三根香即可,心誠則靈。”
中元節都不忘諫言,孟道長真沒白吃國家祿米,而且他還覺得,厚葬之風也需要打壓一下。
太史局不少同僚經常說,這種風氣如今又興盛起來了,早在太宗貞觀年間就有此論:
雖然為親人送終的各種做法,已經詳細地寫在各種禮儀法典中,失禮違法的後果,刑罰上規定的也很清楚。但一些人還是以厚葬來奉終,以建築高墳來行孝,為死者準備的衣衾棺淳極儘奢華。
民間一些貧因者,為了厚葬甚至不惜傾家蕩產,這種做法實在是徒傷教義,無益泉壤,為害太深了,以後這種現象應該加以禁止。
那時候,唐朝建立伊始,百廢待興,喪葬上就沿襲隋朝,有鋪張奢侈的苗頭,但卻及時被朝廷止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