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看高原的年紀。
根據在注冊的資料來看,這高原撐死了也就是30出頭的歲數。
這麼一個歲數的醫生,能做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已經算是非常不錯了。
至於說要是想做“瓣中瓣”這種手術。
那在其他人的眼裡簡直就是從天方夜譚一般。
沒有充足的普通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手術的經驗,就妄想挑戰“瓣中瓣”,那簡直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對於一位三十歲出頭的青年醫生來說,充足的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手術的經驗,那更是一個不可能的事情。
不過,所有人其實都抱著另外一種想法。
那就是。
由於這種操作可能帶來的風險和不良後果,高原會再次懸崖勒馬,選擇不進行這種手術,轉而更換其他的手術方式,或者是就此放棄比賽。
雖然這種臨時性的選擇,有些時候可能會有些丟人。
但是這樣起碼對於高原自己來說是安全的。
畢竟,正所謂開弓沒有回頭箭。
等到上了手術台,手術都已經開始了,那個時候他可就徹底沒有退路了。
但是出乎大家意料的是。
高原居然真的認真的準備做完這個手術。
在確定患者的這一刻,高原就已經開始和患者的主管醫生協調,為患者安排一係列的檢查。
那些檢查所有人都不陌生。
包括主動脈的一個增強ct,還有患者的超聲檢查。
增強ct指的是在ct平掃基礎上,對發現的可疑部位,在靜脈注射造影劑後有重點地進行檢查,從而提高診斷準確率的一種手段。
很多病變在ct平掃時無明顯特征。如:小的肝囊腫、肝血管瘤和小肝癌等。注射造影劑後,可以增加局部的對比度,以進一步確認。
但是,對於準備做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手術的患者,做增強ct的目的卻不是這樣。
對於這一類患者,因為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手術沒有辦法直接肉眼的看到患者的心臟和主動脈。
所以沒有辦法手術中直視下決定瓣膜放置的位置還有瓣膜的大小。
這時候,如果要確定人工瓣膜假體的選擇,就需要其他的證據。
所以,在很多做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手術的中心,在手術前都要對患者進行多維度的全麵評估。
這些評估包括手術史、用藥史、過敏史、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重要臟器功能檢查。
為的就是全麵了解患者病情及基礎情況,明確患者可能存在的風險因素。
以此來預測手術後可能發生的神經及心血管功能的改變。
並且擬定瓣膜的型號和放置策略。
這個過程其實有一個專業的名詞,叫做患者的篩選。
而增強ct就可作為核心影像評估。
為了提高這個手術的成功率,需要精準的術前測量結果,ct評估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高精確度的ct評估可顯著提高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手術的成功率,減少患者並發症。
根據增強ct的結果,可以對患者個體化精細測量和預測,選擇最合適的瓣膜係統和型號。
ct評估結果有助於醫師選擇最適宜的係統和瓣膜類型、最合適的球囊類型和尺寸、最可能的瓣膜尺寸和備選尺寸、最適合的輔助材料、可增加成功率減少並發症的手術策略。
同樣這也是對醫師的一個考驗。
醫師也應該深入了解各個瓣膜、球囊、輸送鞘和輸送係統的參數,遵循最適宜原則,綜合考慮進行尺寸選擇。
除此之外,還可以利用增強ct的結果來分析關鍵點。
因為增強ct可以清楚地顯示主動脈瓣的結構,所以可通過對主動脈瓣的瓣環、瓣葉、形態、鈣化與纖維化程度等的評估,確定錨定區域及錨定力。
並且通過對冠狀動脈開口位置、周圍毗鄰關係的評估,確定冠脈閉塞風險。
同樣,也可以進行並發症預估。
但是對於這位患者來說,需要評價的重點就是這位患者的到底需要使用多大的瓣環。
因為這位患者曾經換過主動脈瓣。
按照道理說,隻需要參考原來患者主動脈瓣的人工瓣膜就可以了。
但是,實際上沒有那麼簡單。
因為隨著生物瓣膜假體的鈣化,這些主動脈瓣的直徑會略小於原始的瓣膜幸好。
如果按照這個道理來說,那麼還需要選擇比之前的主動脈瓣人工瓣膜略微小一點點地介入生物瓣膜就可以了。
但是實際上卻不是這樣。
因為有些時候,那些人工瓣膜的瓣環是有可能被打爆的。
這個打爆指的是什麼?
在介入方式置入瓣膜之前,會先在原先自己瓣膜的位置放一個球囊進行注水,讓球囊鼓起來。借此,讓球囊把原來的瓣膜給撐開,形成一個通道。
這個時候,其實有一個很危險的情況叫做瓣環破裂。
指的就是在使用球囊進行擴張的時候,把自己的主動脈瓣瓣環給撐破了。
這個情況的出現是容易要人命的。
但是對這位患者則不能這麼考慮。
因為這位患者已經沒有自己原來的瓣環了。
他現在瓣環的位置已經變成了生物瓣環的金屬瓣架。
這種情況下,有時候外科就要做出一個選擇。
要不要用球囊撐爆這個已經作廢了的生物瓣膜的瓣環。
當然,很多時候為了安全的因素考慮,多數患者都是不將原來的金屬瓣環給打爆的。
但是有些時候,將原來的生物瓣環破壞,卻是一個不得不做的選擇。
因為有些時候這個瓣環裡麵留給二次瓣膜置入的餘地真的太小了。
小到選擇最小號的介入瓣膜,都沒有辦法在這已經作廢的生物瓣膜內完全釋放開。
但是瓣膜不釋放就沒有辦法工作。
這個時候,將原來的瓣環破壞,就是唯一的選擇。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