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章大明?北宋?
朱怡炅親耕勸農,這不是在開曆史倒車,這叫尊重傳統。
隻有這樣,天下官民才能安心,至少皇帝還是重視農桑,體恤百姓的。
謹身殿。
這裡現在已經成了朱怡炅休息和辦公的第二場所,華蓋殿為專門辦公殿閣。
不出意外,這個習慣若一直不改,那就很可能會演變成祖製,被後世皇帝繼承。
四位閣臣都被皇帝招來議事。
王禮說:“自建武四年始,凡占田三百畝在冊戶籍,皆要拆分遷徙。時至今日,各省清查田畝已完成大半,且各地大族大多願意配合朝廷。”
“這很好。”朱怡炅點頭,“身為內閣首輔,這事還要繼續多多費心,務必在今年將全國大族都拆分完畢。而且向北方的移民工作也不能停,但不可強迫百姓移民。移民主要還是以大族拆分為主,不是勸導,而是強製移民搬遷。”
“遵旨。”王禮拱手作揖。
朱怡炅伸手敲了敲桌案,問道:“科舉新法在民間士子中反響如何?”
梁文煊搖頭說:“並無太大反響,可能是因為新科剛剛恢複定製,故而天下士子都感念陛下恩德。”
這話明顯有馬屁之嫌!
真正原因還是在於拆分大戶在前,朝廷調動兵馬於地方強行拆分大戶。隻要占地超過三百畝的大族,一律分家析產,不少士子因為口出怨懟都被抓了。
雖然很快就放了一批,隻留拒不屈從的硬骨頭。
有如此大動作在前,朝廷隻是對科舉進行年齡限製,還隻限製會試。這般不痛不癢,壓根沒人在意,估摸著還得等到下次會試才會出現問題。
朱怡炅點頭:“如此甚好。”
王禮這時又開口說道:“陛下,而今因拆分大戶,不少大族選擇提前分家,渡海前往呂宋、琉球。但其本地戶籍卻多數並未銷冊,是否應當加以控製?”
這意思,就是很多大族先於官府的手分家,把土地均分成三百畝一戶。這樣隻需把分不下來的土地給官府,那官府就無法可分了。
然後在不動本地戶籍的情況下,紛紛渡海前往呂宋、琉球,主要是往呂宋島上遷,招募百姓前往大肆開墾新田,兼並土地。
說白了,這就是在卡bug,既能保證本土的家業,又能在海外不斷拓地。
王禮雖是內閣首輔,也熟讀過《身見錄》,但思想還是停留在大明天朝上國的理念中,不反對皇帝對外擴張,卻總覺得本土人口往那些化外之地流入不對。
應該說,在大部分古人眼裡,這些化外之地都不算是中國領土。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朱怡炅想了想,說道:“不必,至少現階段不必如此,能讓漢民主動遷徙開墾,這樣也算一樁好事。而且,那些大族敢這麼分家,這些被分家的能一直沒有二心?讓地方官府都準備好,過兩年怕是得有不少官司要打。”
閣部大臣們聞言,瞬間明白皇帝意思。
這既是在引誘大族們去開拓呂宋,同樣也在誘使大族們主動分家。
這樣主動分家,看似大族們走了朝廷的漏洞,但那些被分家的人就能一直甘心屈從本家?
就算親兒子,也得明算賬啊!
隻要地方官府到時能力挺那些分家的戶主們,這些大族便算是徹底土崩瓦解了。
這算是陽謀,皇帝的心是真臟啊!
說過民政,還有軍務。
朱承訓這時開口說道:“陛下,國庫錢糧已豐,今年可以開始打仗了。”
朱怡炅點頭:“今年確實該打仗了,一切便按照計劃來吧!”
大明去年足足休養生息一年,沒有對外爆發大規模戰爭。至今年,國庫裡既不缺銀子,糧草也很充裕,完全可以支撐發動大規模戰爭。
而且,就算大明不想打也不行,因為前線軍情以及細作們的回報,北直隸、河南、山海關邊鎮已然暗流湧動,偽漢、滿清、蒙古哨騎頻頻靠近邊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