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登,吳郡富春人,乃是驃騎將軍孫權長子。
孫登生母地位卑賤,不知姓名,在孫登出生後,年近三十才有子嗣的孫權十分欣喜。
他因為對這個長子的寵愛,在孫登出生後就將孫登交予了他當時的正妻徐夫人撫養。
孫權此舉,無疑是在抬高孫登的身份,意在眾臣麵前宣告,孫登就是他的嫡長子。
徐夫人,吳郡富春人。吳郡豪族徐琨之女,又稱徐妃。在孫權的謝夫人卒後,成為孫權第二任妻子。
徐夫人最初嫁予吳郡陸氏的陸尚,陸尚死後處於單身。建安七年時,徐氏被聘為孫權妃。
在之前徐夫人父親徐琨,在攻打廬江的戰爭中立下大功得封廣德侯,後來卻在江夏一戰中意外身亡。
徐琨是孫權表兄,所以其實徐夫人相當於是孫權的表侄女。
當初孫權見徐夫人美貌,便不顧徐夫人寡居和有著血脈關係的身份,聘其為妻。
後孫權對徐夫人的寵愛漸漸失去,於建安十七年將其廢黜正妻身份。
雖然至今年徐夫人已經失去了孫權正妻的身份,但孫權這時並未再立正妻,所以孫登名義上還是孫權的嫡長子。
孫登的成長經曆,與當年曹操的嫡長子曹昂有些相似。
因為孫登嫡長的身份,再加上如今孫權膝下隻有兩子,而次子孫慮又自幼體弱多病,所以孫權對孫登是極為寵愛。
可以說孫權目前是將繼承他大業的希望,都放在了孫登身上。
所以當陸遜提出要將孫登送到荊州當質子的時候,孫權才會那麼驚怒。
這是江東的“太子”呀!
隻是雖然孫權愛子情深,情感上與理智上都極為不舍孫登去往荊州,但為了守住他孫家的基業,孫權亦隻能忍痛割愛了。
誰叫他經曆了一場公安之敗呢?
當孫權命吳範回建業將孫登接來的同時,他同日命諸葛瑾急速回轉襄陽,將他送還長沙、桂陽二郡及奉送質子的新提議告知劉備。
諸葛瑾從夏口上船,逆流從漢水西上,數日後就來到了襄陽城外。
而劉備在知道諸葛瑾這麼快就回來之後,他心中就知道孫權應該是妥協了。
否則若是孫權沒有妥協的意思,他根本不會命諸葛瑾回轉,應該是積極備戰才是。
在知道孫權有妥協的意思之後,劉備於帥帳中再次召見了諸葛瑾。
諸葛瑾在一見到劉備之後,就將孫權提出的新條件告知給了劉備。
而劉備在聽完孫權在將割讓江夏一事,轉為奉送質子之後,他臉上浮現了沉思之色。
他令諸葛瑾暫且退下,他要與帳中的群臣先商議一下此事。
等諸葛瑾退下後,劉備就將孫權提出的這個新條件問詢群臣,問他們有何看法。
在劉備詢問之後,帳中群臣頓時意見不一。
有的大臣認為應該堅決不接受孫權的任何條件,等今年秋收過後,就立即征伐江東報仇雪恥。
有的大臣認為就算要接受孫權請和的提議,那麼亦務必要讓孫權割讓江夏。
這樣才能讓孫權時刻生活在兵鋒威脅之下,再不起爭奪之心。
還有的大臣是認同孫權提出的新求和條件的。
這類大臣文以馬良為主,武以趙雲為主。
趙雲出拜對劉備諫言道:“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
“操雖退卻,然其狼子野心,遲早行篡逆之事。”
“大王應養精蓄銳,早圖關中,尋得良馬,再居河、渭上流以討凶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
“若暫時棄魏不顧,先與吳戰;兵勢一交,江夏得失尚未可知。
縱算江夏可下,然孫權必儘起江東之兵,與大王反複爭奪江夏,兵勢不得卒解也。”
“拖延日久,待北方一旦恢複元氣,則不易圖也。”
若論帳中群臣中,有誰最想踏平江東,一雪偷襲荊州之恥,那趙雲肯定是排在前三的。
因為當初孫權不止想偷襲荊州,還想暗害關羽。
但趙雲是顧全大局,一心為公的臣子,為了劉備的大業,他並不會因為私情而給出有失偏頗的建議。
劉備聽完趙雲的建議後,臉上浮現了思索之色。
曆史上在關羽身死,荊州失去之後,劉備怒而興兵討伐江東。
那時趙雲強忍悲痛就給出了類似的建言,隻是那時劉備一心隻想複仇,故而並沒有同意趙雲的諫言。
但如今的形勢與曆史上大不相同,關羽未死,荊州未失,所以劉備的理智還是在的。
在趙雲諫言完後,馬良亦出身問道:“大王想要江夏,是否有一舉蕩平江東之意?”
麵對馬良此問,劉備搖頭言道:“非也。”
法正臨死前已經建議劉備,江東雖因公安一戰元氣大傷,但底蘊還在,境內多有俊傑,不是短時間就可以滅亡的。
所以劉備心中目前,並沒有一舉吞並江東之心。
見劉備搖頭,馬良又言道:“大王既然無一舉蕩平江東之意,那討要江夏一郡,是意在斷絕孫權窺伺荊州之心?”
對於馬良此問,劉備點了點頭。
江夏乃是控扼長江的戰略要地,若能將江夏郡控製在手中,那麼一方麵能以兵鋒威脅江東腹地,另一方麵亦能從長江上遊斷絕孫權進兵荊州之路。
但馬良在知道劉備是這個意圖之後,他當即對劉備進言道:“當今江東與荊州相鄰者有江夏、豫章、廬陵三郡。”
“若我軍拿下江夏,雖可從長江上遊斷絕吳軍進兵荊州之道,但孫權之前在豫章、廬陵亦分彆設有軍事重地,如陸口、益陽等鎮。”
“當初呂蒙進兵荊南,便是從陸口出兵,進而得逞詭計。”
“大王若想完全斷絕孫權進兵荊州之路線,那無疑要連取江夏、豫章、廬陵三郡方能穩妥。”
“然此舉,於當今時勢而言卻不易做到。”
“既如此,大王不如接受孫權奉送質子之請。”
“孫登乃孫權嫡長子,且孫權現今隻有兩子,次子孫慮卻多病難保,年不過十歲,常年臥病在床。”
“在此情勢下,孫登儼為孫權心中來日承繼江東基業之不二人選。”
“有孫登在手,孫權來日定然會對我軍有所忌憚,不敢再輕易毀約。”
當馬良說到最後一句話以後,劉備的臉上已有讚同之色。
當世年幼的孩童是容易早夭的,一般當世人將十歲當做孩童的一個坎,若度過了這個坎,才算有了真正成年的機會。
當初劉備自己在有了親子劉禪後,卻還是不貿然廢除劉封的副軍稱號,便是考慮到這一點。
今孫慮體弱多病,年又不過十歲,在當世人的眼中,幾乎都認為他很難安全成年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孫權不可能將繼承他大業的希望放在孫慮身上。
所以從某種意義來說,孫登目前算是能繼承孫權大業的唯一兒子。
除了孫權完全瘋了,或者憑空冒出一個成年的兒子來,不然顧慮到孫登的安危,孫權的確是很難再起攻取荊州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