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人能說清紫山究竟存在多久了,亙古永存,曆經無儘歲月洗禮,整個山體都布滿歲月侵蝕的痕跡。
李道清並非第一次來紫山,但是前麵幾次隻為攻伐,並未細看,李道清自山腳攀登,一路攀爬而上。隻見山上麵有很多刀痕劍孔,每一道都近乎風化與磨滅了,唯有仔細辨認,才能夠看清。
李道清以手觸及這些痕跡,有一種滄桑感湧上心頭。他順著山勢緩緩而上,隻見兵刃所留下的孔痕遍布整個山體。
紫山高達四千米,非常陡峭,凡人根本無法攀爬上去。從山腳至半山腰,尚有延伸的山體,可以借力攀爬。但是從山腰以上,山勢更為陡峭,直接直上直下,跟一把大劍一般,直插入天空,氣勢磅礴。
到了山腰已經無路,李道清緩緩騰空而上,在更上麵的山體,除了各種兵刃留下的痕跡外,還有不少掌印與指洞。這一道道痕跡,也不知道是何年月所留,更不知道這每一道痕跡背後,會涉及到什麼蓋世人物,又有哪些驚世駭俗的大戰。
眼前這座山就像一本厚重的古史,這一道道的刀痕劍孔就是史書上的文字,在這無人問津的角落,訴說著當年的古史與故事。
事實上紫山不光是因為不死天皇和無始大帝而出名,而是它本身就很特殊,不然也不會被古皇大帝所看中,選為道場。
整座紫山很是不凡,有一種特殊的力量,似乎有生命一般。李道清轟出一個大坑,在一旁守候,直至到了午夜時分,那座大坑就在李道清眼皮子底下,慢慢平整,恢複了原狀,整個過程無聲無息,十分自然。
這一過程中,李道清早早將神念探出,以期得窺一點奧秘,卻無所獲。
“難道是因為不死天皇?”
李道清卻是想到紫山最早是不死天皇的道場,進而猜測不死天皇就曾在此蛻變,紫山受到蛻變的影響,沾染了不死天皇的一絲特性,所以才有了這種“複生”的神異。
畢竟不死天皇的本體乃是自仙域墜落此界的仙凰,仙凰本身就具有涅槃再生之力。
古皇之強大難以揣測,哪怕僅以氣息造就一方神異之地也並非不可能的事。
李道清又想到此地地勢之特殊,乃是源天書上記載的九龍拱衛一珠,號稱是窮天地變化之極儘奧妙!非古之帝皇不能承受這樣的大勢。
是以紫山是因為地勢玄妙的原因,有這種神異也不無可能。
李道清飛到高空之中,向四周眺望,以紫山為中心,總共有九道山嶺,彼此距離極遠,在極遙遠的地平線上,微不可見。
紫山處在九道山嶺環繞的中心地域,不過那九道山嶺距離紫山實在是太過遙遠,很難讓人把它們聯係在一起。
那九道山嶺之下,實則有九條龍脈,李道清數次參與攻伐紫山,知道紫山之中陣紋遍布,絕大多數都是無始大帝昔年入主紫山時布下,還有一小部分,乃是不死天皇的陣紋,曆經歲月變遷,仍在守護沉眠於此的古族。
想進入紫山,隻能從九條龍脈深入,從地下接近到紫山,再從地底進入紫山內部。不然,直接在紫山外動手,會引動陣勢反撲,將陷自己於絕地。
薑家,姬家,搖光聖地等聖地聯合數次進攻紫山,卻根本打不進去,就是例子。
無始大帝留有無始鐘,這件帝兵在陣紋的加持下,可以隨時複蘇,能夠爆發出真正的極道帝威。
屆時無始鐘依托帝陣之力,若無帝級戰力,紫山便絕難被攻破。
就像原著中,薑家牽頭,中州諸子百教與東荒聖地聯手,共動用五件極道帝兵,說是破開了紫山,實際上隻不過是攻破了紫山外圍而已,根本沒有進入到核心區域。
不過這次李道清並不是強闖,他取出兩枚帝玉,帝玉上各有一條山脈。李道清隨便選擇了一個方向,準備從一條龍脈處進入紫山。
九道山嶺距離紫山實在太遙遠,從紫山望去,就像低伏在地平線上的毛毛蟲一樣。隻有接近這些山嶺,才知道圍繞紫山的九道山嶺究竟有多宏偉。
李道清隨便選擇了一道山嶺,便向它飛去。
九道山嶺形勢各異,這一道山嶺巍峨矗立,氣勢雄偉,好像一條蒼龍盤臥,橫亙在前方,龍尾與遠處萬山相連,龍頭則遙對紫山,地脈牽引,以無垠大地萬山精氣,蘊養中間那顆紫色龍珠。
高大的山嶺與北域絕大多數的山一樣,隻見山石,沒有植被,光禿禿的。山石呈現出如同北域大地一般的顏色,大片的紅褐色中,依稀帶著一點點紫色。
李道清並沒有依照原文中葉凡所選擇的方向進入紫山,因為那處通道在李道清看來已經沒有探索的必要。
他身懷帝玉,相當於拿到了進入無始大帝地宮的鑰匙,沿途隻要小心避開古族即可。所以他選擇踏上一條新路。
山嶺之下的龍脈已經被開采掏空,地下有龍道,可以沿著礦道深入,可直達紫山。
不過李道清並不精通源術,所以他沒有尋找到那道古礦,而是直接打穿大地,深入進去,正好落在了古礦坑中。
漆黑的古礦,乃是十幾萬年前開鑿出來的,充滿了歲月的氣息,這裡安靜到了極點。一切寂靜無聲,半點光源也沒有,古礦漆黑一片,非常的幽森。
李道清祭出黑龍聖鼎守護己身,慢慢走在漆黑的礦坑裡。
這一路上不少黑暗生物來襲,有弱有強,李道清以聖光化為聖光劍,一路斬之,倒也沒有遇到多大的阻礙。
他一路走來,看到了沿途不少石刻,以極其樸素簡練的圖案,記錄了當年挖源的種種。
李道清一幅一幅的觀看,並未忽略任何圖案,忽然,他目光一凝,在一個角落發現了不同的東西。
那同樣是一幅石刻,卻與眾多石刻分開,單獨刻在一處石壁上。
李道清走過去,隻見石壁上刻了一些線條,旁邊還有簡單的標注,這是一幅簡易的地圖,在最終的位置,還畫了一個圓圈,旁邊標注著幾行字。
和前麵以斧鑿刻畫的石刻不同,這一幅石刻,是有人以指力刻在石壁上的。
李道清略過幾行文字,視線落在了最後的兩個字上,微微一怔,因為這兩個字是一個名字——張林。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