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cass=”ntentadv”“劉希夷生平史書記載的不多,據說他是唐高宗時期進士。他長得很帥,又會彈琴,還會寫詩。因為他很有藝術才華,所以他也很同情青樓裡麵一眾歌妓女子。並且,他還為這一些女子,寫了許多的詩。他的詩作清新自然,婉轉華麗。曾經,他寫有一首詩作,叫做《代悲白頭吟》。”
一邊說,江寧一邊在畫板上寫出了這一首詩。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
洛陽女兒惜顏色,坐見落花長歎息。
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複誰在?
已見鬆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
古人無複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紅顏子,應憐半死白頭翁。】
這首詩的前半部分,寫的是洛陽女子傷感紅顏易老。
後半部分,寫的是白頭老翁淪落沉寂。
【此翁白頭真可憐,伊昔紅顏美少年。
公子王孫芳樹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祿池台文錦繡,將軍樓閣畫神仙。
一朝臥病無相識,三春行樂在誰邊。
宛轉蛾眉能幾時,須臾鶴發亂如絲。
但看古來歌舞地,惟有黃昏鳥雀悲。】
此詩感歎的是世事變遷,富貴無常,很有人生哲理。
同時。
這一首詩裡麵的【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亦成為了千古名句。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好詩啊好詩。”
“確實好詩,今天講的三位詩人,這一些詩都寫得很好。但可惜,我們怎麼不知道他們的名字呢?”
“你不知道太正常了,大唐幾百年間,何止千百位詩人,幾萬幾十萬都有可能。但是,真正收錄進入書冊裡麵,流傳下來的,隻有很少很少的一部分。”
“我想,這位叫做劉希夷的詩人,可能也有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
不得不說。
直播間一眾粉絲的眼睛是雪亮的。
或者是。
在他們不斷聆聽江寧所講故事當中,他們也大概總結出了這一些詩人的特點。
一些詩人之所以不出名,或者他們沒能夠被史書或者是其他記載。
很多的時候,可能就在於詩人的身份地位不是特彆出眾。
比如像崔郊,隻是一秀才。
人家進士都不知道有多少。
哪部史書會去記載一位小小的秀才?
又如崔顥,雖然是進士,但也沒有做出太多的貢獻,所以曆史上對於他也沒有太多的記載。
隻有像崔護這樣的人,史書上才稍稍有一些記錄。
但這個記錄,更多的也隻是記錄他從政期間的一些事跡。
“確實。”
江寧點點頭:“這位叫劉希夷的詩人,確實有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
江寧繼續說道:“劉希夷雖然名不經傳,不是很出名,但他有一位舅舅卻非常知名。這個舅舅,叫做宋之問。”
“江寧老師,我知道宋之問,是不是那個有口臭的家夥。”
“對。”
江寧笑了笑:“是的,史書記載,這個宋之問雖然很有才華,人也長得很帥,但卻有一個毛病,那就是有口臭。曾經,他有想將自己進獻於武則天,也就是想當武則天的男寵。但武則天知道宋之問有口臭,然後就沒有選他為男寵。不過雖然如此,宋之問為了自己的仕途,卻又極立巴結張易之,張昌宗兩位男寵兄弟。”
這個史書上是記載了的。
很多人一提到宋之問,都是無比的鄙視。
但就是這樣的一位令人鄙視的家夥,他卻很有才華,並且寫得詩也很好。
如他的《渡漢江》。
【嶺外音書絕,經冬複曆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是不是很有印像。
前世很多人都可能沒有想到。
這一首令人很是欣賞的詩作,竟然是如此無恥小人宋之問寫的。
同時。
這一首詩當時的寫作背景,則是兩位張姓男寵被殺之後,作為一直獻媚張氏兩兄弟的宋之問也被貶到了嶺南。但有的時候,人品與才華並不是相等的。雖然宋之問無恥至極,但他仍是寫出了這樣流傳千古的詩作。
當然。
這首詩之後還沒有結束。
宋之問因為被貶到嶺南,無法忍受條件艱苦的嶺南生活。他竟然瞞著朝廷,偷偷的回到了洛陽,藏匿於好友張仲之家中。當時雖然武則天已死,但武姓殘餘勢力仍在,武三思等人依然聲勢顯赫,包括張仲之在內的一些朝廷大臣對此憤恨不已。一天,張仲之正與人密謀殺掉武三思,宋之問聽到後立即派侄子前去告發,結果張仲之全家被殺。
這便是宋之問賣友求榮的故事。
不過。
今天江寧畢竟不是講宋之問,所以對於宋之問,江寧隻是大概講了一下。
但江寧大概講了一下宋之問,直播間一眾粉絲卻是不時說道:“江寧老師,劉希夷是劉希夷,宋之問是宋之問。宋之問就算是劉希夷的舅舅,但不能將宋之問的無恥,怪到劉希夷頭上吧。”
“對啊,江寧老師,難道劉希夷與宋之問也是一路人?”
對此江寧搖了搖頭:“劉希夷與宋之問並不是一路人,劉希夷人品還可以。”
“那您講宋之問是?”
“大家可能誤會了我的意思。”
江寧說道:“就像之前大家問的,為什麼史書上沒有怎麼記載劉希夷,也沒有記載過劉希夷的這一些詩作。這裡麵也有一個故事,這個故事,便與宋之問有關。”
“???”
眾人不明白。
江寧解釋說道:“劉希夷是當時的才子,舅舅宋之問雖然人品不行,但詩寫得也很好。當時劉希夷寫出《代悲白頭吟》之後,第一時間,他就將此詩拿給了舅舅欣賞,並希望舅舅指點。身為舅舅的宋之問一看,一時拍案而起,認為此詩是為頂尖上層之作。於是便對劉希夷說,舅舅的事業正在上升期,我想將此詩獻於武則天。然後就對劉希夷說,要不,你將這一首詩給我,我就說這一首詩是我作的。劉希夷聽了之後,拒絕了舅舅。但劉希夷沒想到,他拒絕了宋之問之後,沒過幾天,宋之問就將劉希夷給殺死了,並將這一首詩占為了己有。”
這個故事並不是出至於正史。
而是出至於《大唐才子傳》,也就是所謂的傳說。
至於是不是真的,有人曾經考據過,認為應該與宋之問無關。
因為當時的宋之問名氣已經很大了,而且他也很有才學,沒必要拿劉希夷的詩當作是自己的詩作。
但為什麼有人將劉希夷的死,放到宋之問身上。
無他。
實則是宋之問簡直是讀書人的恥辱,所以不管是什麼壞事,放在宋之問身上都不為過。
如此。
傳到千年之後,這事是否是宋之問乾的,這已經無關緊要了。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