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窮人家出身的瘦猴兒,則多半會被賦予往來送信、跑腿的差使。
窮人家的孩子嘛,多半從小就沒吃飽過,瘦弱、矮小,上戰場等於是送死。
但能來投軍的窮人子弟,也不至於弱小到路走走不動。
甚至於,恰恰是因為這些人身材矮、瘦,反而使得他們具備了更靈活的移動能力,以及更小的受創麵積。
讓這些人去送信、跑腿,效率沒的說,安全性,以及情報輸送成功的幾率,也明顯會更高。
——至於那些各方麵都沒問題,也接受過漢室的冬訓,具備一定戰鬥素養,單純隻是年紀太小的預備役;
他們,會被安排在敵人佯攻的‘非要害’位置,負責搬運箭矢、送傷員下城牆,以及收斂屍體等工作。
算是在儘可能保護他們的前提下,讓他們見見血,熟悉熟悉戰場氛圍,為將來真正成為‘戰卒’做準備。
商賈子弟、罪臣之後等政治成分有問題的人,自然會被安排去最不容易撈到軍功、最不可能影響大軍戰鬥的地方,去做最苦、最累活。
比如戰鬥間隙,雙方各自休整的時間段,或出城、或出營收斂屍體,並運回傷員的工作,便往往是由這些‘成分不好’的人負責。
因為這些人‘成分不好’,等同於說是他們不可信任。
同時,也同樣因為他們成分不好,所以即不能給他們立功的機會,也不能讓他們過的太輕鬆了。
如此說來,打掃戰場,就是最適合他們的工作了。
夠累;
沒有立功機會。
同時,也不會給他們任何背叛我方,從而嚴重傷害我方的機會。
——打掃戰場的輔兵,你就算背叛,又能乾點啥?
大不了,你就在打掃戰場的時候跑嘛~
跑到對麵去,你多半也是個打掃戰場的命……
最後,還有一種情況,是讓你最頭疼,又偏偏拒絕不了的。
——你到了某地,某個大族熱情的貼上來,說自己帶了百八十號人,非但自備乾糧、軍械,甚至還額外帶了點糧食支援大軍!
人家大義凜然,共襄國難,你總不能拒絕吧?
又或者,你父親的舊相識、老朋友,或是你上官的故人、朝中某位大官或貴戚的故舊,同樣的自備糧草軍械,同樣給你帶來了‘見麵禮’。
你能拒絕嗎?
好,人收下了,你的麻煩開始了。
這些人,特麼不是同鄉就是同族,得單獨編製不說,還多半沒什麼戰力!
指揮官得是這波人本來的頭,說不定弓馬齊備,甚至還有合法渠道獲得的甲胄!
但也就是後世,差生文具多的那種類型。
這群人,你讓他乾點啥吧?
人家也不跟你急眼,隻是或搬出後台,或扛著大義,話裡話外都透著‘建功立業’的意思——也就是要上戰場。
可真到了要打仗,你讓這些人上戰場,他們又無法承擔起正常戰鬥部隊的作用。
其他人打的熱火朝天,他們多半躲在後麵或側麵看。
眼瞧著要打贏了,一群人烏泱泱上去搶人頭,看似聲勢浩大,實則啥也不是。
一旦戰事不利,這些人更是毫不遲疑,撒丫就跑。
你偏偏還不能把人家怎麼樣——人家畢竟不是真正的官方軍隊,你根本無法因為‘臨陣脫逃’之類的原因,而用軍法懲治他們。
計算你真要這麼做,人家也是有一套成熟的話術應對你的。
——什麼怯戰逃跑,我這是在戰略迂回!
——什麼臨陣脫逃,我這是去支援另外一個戰場了!
說白了,這些人,用這樣一句話來描述,那是再合適不過。
勝則如鷲鷹聚,敗則如鳥獸散。
丫就是來搶人頭的!
你還不能把他怎麼著!
至此,你這‘二十萬’兵馬的軍隊,終於組建完成。
——能正麵作戰的,大約有個五六萬;
負責送信跑腿、搬運物資和傷員、保護糧道等雜物的輔兵,也有個五六萬。
再去掉三五萬機動預備部隊,以及至少數千人的斥候,剩下的,便是那一兩萬來搶人頭的累贅。
那麼,問題來了。
你有二十萬兵馬嗎?
還真有。
但真要打起仗來,你判斷敵我雙方兵力對比、戰力差距時,能按照‘我方兵力二十萬’來算嗎?
顯然不能。
二十萬‘人’你有,但戰鬥編製,你隻會算能正麵投入戰場,隨時進入殺戮模式的那五六萬人。
這樣一來,事實就非常明顯了。
——在平定吳楚七國之亂的過程中,竇嬰所部大軍二十萬,真正的有效兵力,大致在五到六萬。
周亞夫所部,同樣是二十萬平叛大軍,且分了三十六路將軍,但有效兵力,也不過超過十萬人。
加在一起,也就是十五萬人左右。
反觀吳楚,那更沒法看了。
——吳楚叛軍主力號稱百萬,實際兵力二十萬,可就算這二十萬人,也有至少十二三萬,是吳王劉濞儘發其國,十四歲至六十二歲的男丁,砸鍋賣鐵湊出來的!
吳王劉濞尚且如此,更彆提楚王劉戊了。
這麼算下來,去掉老弱婦孺,必要的伏兵,以及超長後勤糧道,所不得不投入的後勤部隊力量。
算下來,吳楚叛軍主力的‘有效兵力’,絕不可能超過十萬!
而且,這十萬有效兵力,和竇嬰麾下的五六萬、周亞夫麾下的十來萬,那也不是一回事兒。
畢竟再怎麼說,周亞夫所部,那可都是正兒八經關中良家子組成的中央武裝。
竇嬰所部稍差些,卻也基本都是接受過冬訓、具備一定戰鬥素養的‘準戰卒’。
反觀吳楚叛軍,一路上連威逼利誘帶裹挾,指不定有多少年過花甲的老翁、剛過十歲的娃娃,以及不情不願,隨時打算逃跑的受裹挾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