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情況——吳楚叛軍就由這種質量的兵員組成,睢陽城還能被攻的堪堪欲墜,也能說明睢陽國軍的狀況,也沒比吳楚叛軍強到哪裡去。
再加上竇嬰、周亞夫所部,尤其是真正參戰的周亞夫所部,有效戰鬥兵力並不少於叛軍,且戰鬥素養明顯高於叛軍的前提下,三月而平吳楚,也就算不得多麼驚世駭俗的事了。
回顧過當年那場吳楚七國之亂,其實就不難發現:封建時代的戰爭,往往是不能將表麵上‘號稱’的兵力當真的。
因為弱小一方,多半會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來誇大本方的兵力,好對敵方造成心理壓力的同時,為自己爭取更多牆頭草的支持。
而強大一方,雖然多半不屑於‘號稱’,但也會默認將各類非戰鬥編製,也都給算進‘總兵力’當中。
總結下來,吳楚七國之亂,叛軍有效兵力十萬左右,周亞夫平叛大軍,有效兵力同樣接近十萬。
人數方麵,雙方勢均力敵,戰鬥素養方麵,周亞夫所部占優。
至於竇嬰所部——無論是二十萬的‘總兵力’,還是五六萬的有效兵力,其實都可以忽略不計。
因為整場戰爭,竇嬰所部壓根兒就沒參戰,更沒有靠近任何一處戰場方圓百裡的範圍。
你說這二十萬人,漢家有沒有投入?
糧草給沒給,戰後有沒有論功行賞?
在戰爭過程中,這二十萬人有沒有起到作用?
答案當然是:有。
但畢竟他沒直接參戰,起到的也就是一個穩定本方軍心、震懾叛軍士氣的作用。
這麼說下來,吳楚七國之亂,關東叛軍vs長安朝堂中央,正麵戰場差不多就是十萬人vs十萬人。
明白了這些,再回過頭,看劉榮在高闕之戰中,擬投入的十三萬兵力。
——這十三萬人,那可有一個算一個,都是‘有效兵力’,都要上戰場殺敵的!
什麼輔兵、遂營、民夫之類,劉榮都壓根兒沒往裡麵算!
也就是說,這一場戰爭,劉榮打算投入的兵力,無論是從人數還是戰鬥素養、綜合戰力,都遠遠超過了當年,吳王劉濞麾下的吳楚叛軍。
而高闕,又與函穀關極其相似。
這就得出了一個十分有趣,且相當具有說服力的參照。
試想一下。
如果當年,劉濞帶著麾下那號稱百萬、實則二十多萬,有效兵力更隻有十萬的叛軍主力,出現在函穀關外,會是個什麼畫麵?
在過去,每每說起‘當年,叛軍倘若兵臨函穀關’的話題時,劉榮都總是在說:且不說叛軍打不打的下函穀關,隻要出現在函穀關外,長安就要騷動,天子啟就可能‘退位’!
若是不去考慮這件事的政治意義,單純從軍事角度來看:按照以上假設條件,吳王劉濞,能不能打下函穀關?
大概率打不下。
但劉榮想說:憑什麼?
憑什麼不去考慮這件事的政治意義?!
——當年,吳王劉濞的叛軍,但凡將一支偏師,乃至先鋒,甚至是個位數的斥候送到函穀關外,那當即就是天下震動!
眼下,漢軍將士出現在高闕外,難道就不會讓高闕所守護著的幕南地區,以及幕南腹地的匈奴核心城市:龍城,因此而出現動蕩嗎?
誠然,長安是帶不走的,天子啟隻能,也必須待在長安,而匈奴單於庭是可以到處遊走的;
長安之於漢室的意義,遠比龍城之於匈奴人的意義,重要不知道多少倍。
但再小的影響,那也是影響啊?
漢軍將士兵臨高闕,對高闕身後的幕南,以及龍城造成威脅;
就算匈奴單於,能隨著單於庭而到處移動,也並不意味著匈奴人,完全不在乎幕南地區和龍城啊!
當年,吳王劉濞以十萬有效兵力——尤其還是砸鍋賣鐵,老弱婦孺齊上陣的有效兵力,便逼得先孝景皇帝劉啟腰斬自己的恩師;
如今,劉榮打算派出訓練有素、戰鬥素養合格,且人數達到十三萬的有效兵力,去突襲匈奴人在幕南地區門戶:高闕。
匈奴人,難道就不會被嚇得人心惶惶?
軍臣老賊屁股底下的虎皮單於大座,難道就不會燙屁股?
就算此戰,漢家無法打下高闕,甚至因此而引來匈奴人的猛烈反撲,劉榮也確信:此戰過後,下一次來到長安的匈奴使者,必定不會是軍臣單於所派出。
準確的說,是不可能由匈奴‘先單於’:攣鞮軍臣派出。
說回高闕之戰本身。
十三萬作戰兵力的投入,看似不多,但考慮到當年,吳楚七國之亂,叛軍主力那十萬人馬,可以說是劉濞爭天下的家底;
而高闕之戰這十三萬人,則是要擠在一起,攻下並守住高闕。
前者是一場波及大半中原的全麵叛亂,後者則是針對單一關隘的局部戰爭。
劉榮很確定:這十三萬人,幾乎不可能同時上戰場、不可能在高闕外鋪的開。
考慮到目標的大小、戰爭的範圍,十三萬這個人數,已經非常高了。
更何況這十三萬,還隻是高闕戰場的兵力投入。
是的。
和河套馬邑戰役,分了兩個戰場一樣:這場高闕之戰,也同樣不止一個戰場。
隻是稍有不同的是:這一戰,除了一個固定的高闕戰場外,另外的幾個戰場都是不確定的。
不單位置是不確定的,連其是否存在,也是不確定的。
比如河西。
在高闕之戰爆發的同時,劉榮打算另外派出一支軍隊,在河套西部、西北部地區,進行戰略威懾式遊弋。
另外,河套西部,還要有一支軍隊定點駐守,以防備對岸的河西各部。
目的自然是為了預防河西,那些個死忠於匈奴單於庭的部族,在高闕之戰爆發後,對高闕發起支援。
河西部族要想支援高闕,方式有兩種。
——要麼,從河西沿大河往東北進發,直接去高闕支援;
要麼,就近東渡大河,侵擾、攻擊河套西部,以轉移漢家的注意力,達成類似‘圍魏救趙’的效果。
兩種都有可能發生,甚至可能同時發生——畢竟河西各部並非鐵板一塊,有人可能會選擇直接支援高闕,有人可能會選擇‘圍魏救趙’,又或直接就是渾水摸魚,去河套西部撈點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