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者都有可能發生,那漢家自然是二者都要防。
於是,除了高闕戰場的十三萬作戰部隊外,河套西部,還要有一支至少五萬人的戍邊軍;
另需一支三萬人左右的機動力量,沿河套西部、西北部,至高闕一線遊弋。
再有,便是河套地區本身,也需要有軍事力量進行鎮壓。
——漢家得到河套,終歸還沒過多少時間。
當年河套馬邑戰役,河套各部跪的固然夠絲滑。
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也能說明這些部族,本身就不具備‘穩定性’。
去年,這些人能滑跪漢軍將士,今年高闕之戰,他們就也能跪舔匈奴同胞,甚至在後方搗亂,讓漢家無法專心攻擊高闕。
所以河套內部,也需要有五到八萬兵力,或化整為零、或聚兵一處,以防範可能發生的後院失火。
好在這部分人,倒不是非得精銳來——大半預備役,外加部分骨乾老兵,足矣。
隻是這樣算下來,整場戰役,高闕主戰場十三萬,河套西部駐守五萬,西北部遊弋三萬,河套內部留守五萬——漢家投入的總兵力,便這麼在不知不覺間,來到了駭人聽聞的二十六萬人之眾!
二十六萬戰卒!
什麼概念?
——按照塞外作戰,則民夫三倍於戰卒的比例來算,劉榮需要為了這二十六萬戰士,征召高達七十八萬人的民夫!
這一戰,漢室投入的‘總兵力’,也將達到聳人聽聞,且貨真價實、沒有半點‘號稱’水分的:百萬之眾!
如今漢室,人口三千萬上下,將近五百萬戶家庭。
一場需要漢室投入百萬人的戰爭,等於說漢室全天下,平均每五戶人家,就要有一個男人參戰;
全天下的人,無論老弱婦孺——除了沒到始傅年紀的小孩兒外,平均每三十個成年人,就要有一人參戰。
這個比例,極其恐怖。
因為‘成年人’這個概念,包含了老人和女人。
三十個成年人,去掉女人剩一半,去掉老人再少一半。
等於說是每七到八個壯年男性,就要有一人在今年冬天的臘月凜冬,或為戰卒、或為民夫,自朝那塞踏足河套大地。
如此龐大的人力成本,自然也意味著同樣龐大的後勤供應成本。
——上百萬人,每個月的糧食消耗,就高達兩百萬石!
戰爭隻需要維持六個月,軍糧的消耗,就能吃掉漢室一整年的理論農稅收入!
考慮到如今,漢家的農稅會被地方截留三成,餘下的也多半要用來發放官員俸祿。
可用於‘操作’的盈餘,不足農稅總量的一成。
也就是說:這場高闕之戰,如果讓相府國庫去負責糧草供應,那隻需要半個多月,就能把相府國庫去年的農稅收入盈餘給吃光。
若打上三、五個月,那往後十年,相府國庫就彆想做事兒了——老老實實休養生息,爭取彆拖欠官員俸祿,就已然能算的上是‘燃儘’。
當然了,按照慣例和製度,這百萬人的口糧,其實並不都要官方負責。
——被征召的民夫,無論是自己吃的口糧,還是因‘彆有用心’、想要建功立業而帶上的弓、劍之類,都是要自備的。
至於作戰單位,除了本身就屬於南、北兩支禁軍,以及飛狐軍那樣的常備野戰軍,或虎賁、羽林等中央直屬武裝的職業軍人外;
任何一位不屬於常備武裝、非職業軍人,是在戰前被征召編入軍中的,理論上也同樣要自備乾糧、軍械。
當然,具體的操作過程中,漢天子往往會將標準放寬一點。
比如有經驗的老兵,以及特殊兵種——如巨盾、甲兵、弩手等,本身不具備‘自備軍械’能力者,是可以空手到軍營報道的。
至於口糧,也往往隻需要他們象征性帶個三五日的量,後續便統一由朝堂中央負責。
隻是民夫,曆來都不曾有過這樣的待遇——吃的、喝的、用的,武器軍械,都得自己帶。
而這一戰,劉榮卻打算把這一份缺口,也給補上。
原因無他——塞外作戰的艱苦,即便劉榮沒有體驗過,也不難想象。
就說眼下,劉榮算出來的這百多萬號人,真要出了朝那、去了河套,指不定有多少人要埋骨他鄉、死在塞外!
且此戰,不同於過往的諸侯王叛亂,又或是與匈奴人之間的大規模戰役——戰場隻有一個高闕!
除了登上高闕牆頭的絕對精銳,其他任何民夫、輔兵,乃至於承擔其他戰略任務的部隊,都幾乎不可能得到殺敵建功的機會。
當今漢室在戰前征召民夫,百姓民為什麼沒有太大的抵抗情緒?
正是因為有機會建功——隻要運氣好,未必就不能砍下一個迷了路、脫離大部隊的敵人的腦袋!
而在這樣一場民夫幾乎不可能有機會建功,同時又要承受極度艱苦,且承擔非戰鬥傷、亡的戰爭當中,劉榮真的很想給他們一些補償。
左思右想,唯一能想到的,也就是口糧。
——不讓他們自掏腰包、自備乾糧,跑去河套為大軍做無私貢獻了;
給他們一口吃的。
哪怕給一半,甚至是一部分,也總好過完全不給。
“麵食,緊著作戰部隊;”
“粟,便留給這些苦命人吃吧。”
“若一切順利,戰後論功行賞、撫恤傷殘,也不能忘了他們。”
如是想著,劉榮背負雙手,卻難得出現在了上林苑——已經闊彆許久,接連數月沒能抽空來看看的博望苑。
看著苑外圍,佃農們身形佝僂,麵色卻也不算愁苦的清理著秸稈;
再看看苑內,幾年前還人跡罕至的闊野,如今卻是宅院林立,人來人往。
劉榮莫名一笑,感受到了許多不曾有過的平靜。
但最終,劉榮並沒有在其他地方駐足太久,而是徑直朝著苑林深處,與獵場相連的一塊軍事管製區。
——如何以更小的代價攻下高闕,是劉榮眼下關心的頭等大事。
而在當今漢室,幾乎所有能減少漢軍將士傷亡、簡化戰爭進程的軍事用品——無論是試驗階段的還是投入量產的,都隻會出現在劉榮此行的目的地。
上林,博望魯班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