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封禪這件事,後世人眾說紛紜。
有人說,這是帝王功績重要的體現方式,而且是封建時代效果最好、見效最快的政治宣傳方式。
這種說法不可謂沒有道理。
畢竟在交通基本靠走,通訊基本靠吼,人設基本靠吹,成就都得摻水的封建時代,政治宣傳的難度向來都很大。
像太宗皇帝那般,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讓天下人認帝王‘在世聖人’‘千古名君’的情況,一來耗時太長,二來見效太慢。
最後,同時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可遇而不可求。
——就算你真的是漢文帝第二,可要是天下人都遲鈍些,又或是沒把自己的好日子,往你這個帝王的身上去想,那你也是一點辦法都沒有的。
說來,劉榮還真專門研究過:祖父太宗皇帝‘在世聖人’的美名,是通過怎樣的曆程造就的。
最終得出的結論,讓劉榮也不免有些默然。
因為頗有些出乎劉榮意料的事,太宗孝文皇帝第一次被天下人記住、在天下人心中出現正麵印象,是因為其節儉。
而且太宗皇帝的節儉,可不像後世某位四季常服不過八套的老道——太宗皇帝是真的摳門,也是真的會過日子。
有多誇裝?
就這麼說吧。
漢太宗孝文皇帝劉恒,前後在位二十七年,到駕崩時,居然隻有一件正裝冠玄,是完全沒有補丁的!
這還是因為少府足夠‘有原則’,無論太宗皇帝怎般威逼利誘,都不願意遵從太宗皇帝的意願,不允許太宗皇帝的正裝龍袍上,也出現補丁的緣故。
天子穿衣帶補丁,而且是一層迭著一層的補丁——夠誇張了吧?
還沒完。
除了穿,太宗皇帝的日常生活作風,那也是節儉的讓古往今來的帝王,乃至於貴族,都羞愧的掩麵低頭。
——作為帝王,太宗皇帝的日常餐食,是四菜一湯。
甚至都不是後世人理解的四菜一湯,而是:一碟鹹菜,些許肉醬,一道時令蔬菜,外加一道炙肉或肉糜,組成‘四菜’。
一湯,多半是茶湯,偶爾會換成雜菜湯。
主食一碗粟米粥。
就這用餐規格,彆說皇帝,亦或是貴族了——隨便一個像樣點的商人,都不至於吃的這麼寒酸。
便是農民,一餐尚且有米粥加鹹菜。
此外,除了自己節儉,太宗皇帝對後宮姬嬪,以及治下官員,也都有著近乎偏執的‘勤儉質樸’層麵的要求。
正所謂: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漢皇喜酷吏,生民多冤死。
而在太宗皇帝的後宮,姬嬪、夫人、美人們,則是麵無粉黛,群不拖地,人人爭相養蠶織布,以求最大限度上自食其力。
後世人印象中,動輒陰謀詭計、相互中傷詆毀的宮鬥,在太宗皇帝的後宮裡,變成了姬嬪們比誰素顏更徹底,誰的裙擺更短、首飾更少——說白了,就是比誰更節儉。
姬嬪夫人們宮鬥是相互攻訐,也是買通對方身邊的宮女,在對方的首飾盒裡藏個金飾之類。
正應了後世那句:最真實的宮鬥,往往采取最簡單的方式進行。
後宮嬪妃倒還好說——畢竟對封建帝王而言,這隻不過是生活作風問題。
說的再直白點,就是對於一個統一的華夏封建政權而言,除非是酒池肉林那個級彆,否則,帝王的後宮再奢靡,也花不了多少錢;再節儉,也省不下多少錢。
所以,太宗皇帝一朝真正值得說道的,還是這節儉之風,刮到了官場之上。
在後宮,姬嬪們再怎麼節儉,也重要還有個度。
裙不拖地是真,但不至於帶補丁;
麵無粉黛是真,但也不是真素顏;
養蠶織布是真,但也並非所有人,都有那巧手靈心。
但在官場上,官員們在節儉層麵對太宗皇帝的討好,卻是完全無下限的。
個人層麵——官袍縫縫補補,吃食粗茶淡飯,這都是有一套約定俗成的規矩在的。
最要緊的是,在公事層麵,官署壞了不敢修,車馬舊了不敢換,以至於在官場上,形成了一股類似‘越像乞丐越光榮’的奇怪風氣。
尤其是郡縣官府,哪怕舊的圍牆都塌了,當地官員也完全不敢休不說,還引以為豪的說:你看,俺們勾節儉吧?
寧願風吹日曬,也決不‘大興土木’!
出行更是千篇一律,人手一輛隨時要散架的馬車,且大概率是在高皇帝年間,甚至是始皇帝嬴政年間‘上牌’上路。
而這種近乎偏執的節儉,又與太宗皇帝年間風靡一時,或者說是徹底被發揚光大的貪汙受賄之風,形成了極為鮮明,且讓人摸不著頭腦的奇怪對比。
——官員一邊節儉,一邊撈錢?
官袍外縫補丁,衣袖裡藏受金?
一邊越窮越光榮,官府都不修、車馬都不換,一邊和豪商、高門眉來眼去,頓頓飲酒食肉,揮霍無度?
這二者顯然是截然相反,幾乎不可能並存的兩個極端,甚至是‘反義詞’。
但在太宗皇帝年間,這一切都成了現實。
表麵上,官員們比拚起誰更節儉,誰官袍更破、車馬更舊,那是一個比一個拚命。
但到了收錢辦事兒的時候,那也是個頂個的不含糊。
說白了,其實就是形式主義的節儉,和現實主義的貪腐之風盛行。
照常理來說,這種表麵功夫的節儉,其實比正大光明的貪汙腐敗更惡心人。
這樣的事發生在太宗孝文皇帝在位期間,不說是讓太宗皇帝身敗名裂,也至少應該是讓天下人唾罵不休。
但事實卻是:正是這畫風詭異的情況,讓太宗皇帝真正開始受到天下人的認同和愛戴。
究其原因,也不難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