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是這種情況,隻存在於官員身上,太宗皇帝本人的節儉,卻是實打實的。
這讓天下人不免生出一種‘陛下果然是仁君,壞的都是底下的官員’的樸素情感。
其次,便是這種情況雖然惡心,但也在某種程度上,意外降低了底層民眾的生存壓力,改善了底層命中的生活環境。
因為貪汙腐敗,從來都不是一個概念,而是兩個範疇的東西:貪汙,及受賄。
貪汙,通常指的是貪墨公款,將本該用於民生民計的專項資金,裝入官員自己的腰包,直接損害底層民眾的利益。
而受賄,則是官商勾結、官官相護,通過利益輸送,來達成規則不允許的目的,間接損害底層民眾的利益。
二者之間最本質的區彆,就是前者吃的是公家的錢,後者則是私人之間的利益輸送。
前者對底層民眾的傷害更直接,危害更大、更顯著;
後者對民眾,尤其是底層民眾的傷害多為間接,傷害相對小一些。
而太宗皇帝年間,那堪稱魔幻的形式主義節儉、現實主義貪汙腐敗,則是在令人意想不到的角度,讓官員幾乎沒有了‘貪汙’的可能。
——貪汙的前提,是得有公款,得有專項資金。
但太宗皇帝年間的天下官員,那可是拿自己有多能省公款,來當作自己最重要的政績工程的。
而且,太宗皇帝勤儉質樸,也不單是吃穿用度——在國家層麵,太宗皇帝也是出了名的摳門。
什麼修橋鋪路,興建建築的項目,在太宗皇帝這裡幾乎不可能被通過。
而這些本該交由官僚係統,用於改善民生民計的專項資金,多半都換了一種形式,直接被太宗皇帝賞賜給了具體的個人,直接交到了底層民眾手中。
這就使的底層民眾生存壓力驟減,生活幸福度驟然增高。
另外,公共項目約等於零,官員幾乎沒有貪汙公款的機會,也使的官員收受賄賂,成了高門、貴族之間的利益交換,而不是官員拿著底層民眾的利益,來交換屬於自己的利益。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
一個縣,經常有水利、民生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項目,自然也就有相應的大筆公款存在。
在這種情況下,商人、官員行賄當地官僚,才有可能是為了從這些公共項目中分一杯羹,挖國家牆角來中飽私囊。
但一個從來沒有,未來也幾乎不可能有公共項目的縣,商人和官員行賄當地縣令,能出於什麼目的?
不是謀求升遷,就是請官府行個方便。
相較於前者,這後者對底層民眾的傷害,可以說是忽略不計——至少是無法被直觀感受到的。
再加上這個時代,行賄之風本就盛行,普行價值體係對賄賂本就有著極高的容忍度,就更使的太宗皇帝年間興起的行賄受賄之風,變得愈發不值得一提了。
說到底,對於底層民眾而言,官員能忙著彼此之間蠅營狗苟,而不是整日裡琢磨怎麼刮食民脂民膏,就已經是了不得的‘吏治清明’了。
於是,憑借個人生活作風,一直延續到行政作風的節儉之風,太宗皇帝意外革新了漢家的吏製,初顯‘在世聖人’的天資。
當然,隻靠著節儉,隻靠著讓天下官員不貪墨公款,還遠不足以使得一位封建帝王,成為青史少有的千古一帝。
而在劉榮看來,自己這位皇祖父,最值得人敬佩和稱道的,是明明掌握著令人咋舌的超高政治手腕,卻並未將其用於‘勵精圖治’,而是甘願將自己的所有天賦,都用於為漢家爭取發育時間——甘願為綠葉、陪襯一事。
後世有這樣一句話: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在如今漢室,或者說是有漢以來的曆代先皇,這句話用在太宗皇帝身上,無疑是最合適不過。
對於一個帝王而言,接受自己無法達成遠大目標、無法完成某一項重大舉措,並仍願意做種果樹、不摘果子的人,是很難得。
尤其是對一個天資卓絕,天賦高至千年難見得一,隻要立下誌向,就很有可能成功的優秀帝王而言,這就更加艱難了。
但對於太宗皇帝而言,這似乎沒什麼大不了。
對於自己無法成為那個‘畢其功於一役’的皇帝,隻能做那‘奮六世之餘烈’的其中一世,太宗皇帝坦然接受,並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幾乎做到了最好。
以至於最終,得天下人‘在世聖人’之稱讚,並為後世諸多帝王奉為榜樣,太宗皇帝值得這一切。
而封禪,對於太宗皇帝而言,本質上是沒有必要的。
哪怕封禪,是封建時代見效最快、效果最好的政治宣傳方式,也絕對好不過太宗皇帝在天下人心中,那‘在世聖人’的超然評價。
至於劉榮,對於封禪一事,卻有些不同的看法。
——凡事都有其兩麵性。
對於成功的,真的有本事、有功績的帝王,封禪自然是政治宣傳方式,是可以幫助天下人了解自己的帝王、明白自己所處時代及曆史使命的政治活動。
這種政治活動,在劉榮看來確實有價值。
但有一個非常尷尬的事情,是真有本事、真有功績的帝王,大都不需要通過這種方式,來標榜、宣揚自己的文治武功。
就像是始皇帝嬴政,哪怕他從不曾封禪,大家也都認他祖龍的身份。
也像是太宗皇帝,從不曾提及封禪之事,卻絲毫不影響其成為天下人心中的‘在世聖人’,後世人眼中的千古一帝。
而沒本事、沒功績的帝王封禪,無疑又是再打擊封禪的逼格,破壞這一政治宣傳方式,使其成為了可供帝王扭曲事實,給自己臉上貼金的‘假新聞’。
大家肯定知道這話,究竟是在說哪個不要臉的。
而從個人層麵來講,劉榮對封禪的態度,其實也很清晰。
——朕的功績,如果使朕具備了封禪的資格,那朕就不再需要封禪了。
若朕功績不夠,不配封禪,那就更不能沒臉沒皮,拿封禪來給自己臉上貼金。
所以,在朝堂內外,甚至於天下文人士子一致建議劉榮封禪時,劉榮的態度依舊無比堅定。
不!
就不!
朕四季常服不過百八十套,窮的連衣服都穿不起了,封得哪門子的禪?
不必再議!
誰要再敢提封禪,封禪的錢就由誰出!
就算真有人出錢,朕也不封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