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英國人……
豪格都帶人把孟買的場子給砸了,殺了近萬英軍,以及更多的英國人,雙方沒得談。
得虧現在英國人的反擊還在路上,英國人從本土調兵到印度需要很長的時間,否則的話,現在滿清就不是兩麵臨敵,而是三麵了。
想來想去,滿清發現唯一有可能和作他們盟友的,是大漢……
是那個將滿清一路從關內趕到遼東,在從遼東趕到草原,再趕到西域,甚至是趕到印度的,幾乎不可戰勝的大漢。
雙方雖然敵對,但隨著滿清從東方退出,其實已經沒有了實際上的利益爭端。
並且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在印度推廣儒家文化的滿清,和大漢的文化都屬於同源的東方文化。
雙方還有同一個敵人波斯!
沒錯,現在大漢同波斯也處於敵對狀態。
雖然雙方沒有直接爆發戰爭,但摩擦卻是一點也不少。
漢軍強勢殺入西域,用代表傳統中國普世價值觀的儒家文化,取代了原本盛行於西域的伊斯蘭文化。
而波斯作為一個非世俗化政權,宗教在他們的生活中占比非常重要。
雙方的爭端是文化的爭端,是價值觀的爭端,是聖人和真主的爭端。
絕對沒有調和的餘地!
隻是因為隨著大漢絲綢之路的建設,雙方之間的商貿往來規模迅速擴大。
因為雙方都能夠從規模越來越大的商貿中獲益,都不願意商路斷絕,這才使得雙方之間隻是不斷的發生小規模摩擦,而沒有乾脆爆發戰爭。
畢竟俗話說的好,在真金白銀麵前聖人和真主算個屁啊!
在真金白銀的利益麵前,雙方高層有意識的控製衝突的規模。
摩擦可以有,但雙方各自的商隊不能動,大規模的戰爭不能打。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波斯和大漢之間,也處於敵對關係。
正因為這些,所以,滿清便生起了要把大漢變成他們的盟友的念頭。
豪格覺得,既然現在大家都有共同的敵人,還沒有利益爭端,文化還差不多同源。
盟友的必備條件基本上湊齊了啊!
然後滿清方麵便向大漢的西域都護府派出了使者,使者見到了曹變蛟,將豪格想要結盟共抗波斯的想法說了出來。
此等邦交大事,曹變蛟不敢專斷,準備上奏疏遞往南京,請南京決斷。
但皇帝既然要西巡抵達玉門關了,曹變蛟正好帶著奏疏以及滿清的使者,去玉門關朝賀皇帝。
……
大漢的西域都護府位於莎車城。
從莎車都玉門關,之間相隔接近數千裡,即使是曹變蛟一行人快馬加鞭,也是足足一個多月之後才抵達玉門關。
曹變蛟接到禦駕西巡的消息,即刻便從莎車城出發。
劉易也是差不多時候從西安出發,禦駕一路向西巡視,沿途州府不時停下駐蹕,視察地方。
可即便如此,禦駕的隊伍還是要比曹變蛟更早抵達玉門關。
最主要的原因是,玉門關往東的水泥官道已經大概成型。
而玉門關往西的水泥官道,卻還在修建中。
自西安出,越是往西,便越是荒涼,人煙稀少,甘肅地區大漠孤煙的場景,和傳統漢地的人煙稠密繁華熱鬨完全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場麵。
…………
四章今天的更新終於搞定了,求一下支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