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來的阻力,出於洋人之中,那些此前想控製大清權力,獲取更多利益的人。
按照這些人的想法,應是由洋人在兩江開設和經營電報業務。因此他們對陳濟方的計劃十分不滿,紛紛上門討說。
但陳濟方的態度十分堅決,除了初期的建設可以部分外包之外,在權限上絕不會交予外人。
洋人儘管軟磨硬泡,終也無法改變。最後隻能無奈接受,再儘量多爭取些工程進項而已。
至於內部的阻力,當然是那些守舊的勢力。
對於他們,陳濟方先是曉之以理。他安排人,反複的進行宣講、勸解,儘量說通道理,使他們轉圜。
對於那些死硬的頑固人士,那就不再客氣。
若他們並無什麼實質性的舉動,就由他們去聒噪。但倘若有人敢蓄意破壞,陳濟方也絕對會痛下重手。
就這樣,從同治六年開始,陳濟方率先開設了“江蘇電報局”。
從最初的,上海至蘇州,再至江寧的電報線路開始,漸次向江蘇全省延伸,並與海外線路連接。
後來,又相繼在安徽、江西設立了電報局。電報網絡逐步覆蓋兩江三省。
陳濟方還格外重視電報的軍事用途,專門在商團內部設置了相應的機構。
隨著諸如電報之類的西洋事物,逐漸的湧入,對大清國內人們的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儘管新事物的到來,定會引起一些不適和衝突。但有些衝突,就顯得尤為激烈和血腥。
比如,“教案”。
自19世紀60年起,隨著條約放開,西洋教士得以入大清內地自由傳教。
由此因東西方宗教、習俗差異,以及一些其他因素,引起的衝突,愈來愈烈。
頻發的教案,就是這個時代下的產物,並且常造成惡性的流血事件,甚至演化為外交衝突。
這些事件的起因雖各有不同,但無外乎是隔閡、誤解和挑唆,也包含著侵略引發的敵視。
但是若能正確引導,妥善處理,還是能夠逐漸消弭矛盾,至少可以讓事態得到有效控製。
然而,事情卻往往總是不儘如人意。
在這些教案中,最有代表性,影響也最大的,就是發生在同治九年的“天津教案”。
天津教案的起因,本質上與其他教案大同小異。但卻因為官府處置不當,以致於激化為惡性衝突,影響巨大。
消息傳出,西洋列國反應強烈,尤以法國最甚。
多國公使聯合到總理衙門,向清廷提出抗議,甚至調集軍艦至大沽口外進行威脅。
以法國為首的多國,要求清廷必須做出令他們滿意的處置,並以開戰相威脅。
而當時朝廷中的官員多數認為,不應對洋人退讓,甚至不惜一戰。由此也導致情勢更趨緊張。
在那一段時期,駐防在塘、沽地區的商團部隊,首當其衝。他們頂著洋人戰艦的威脅,每日厲兵秣馬,已到了時刻準備開戰的地步。
直到後來,頂著來自內外的壓力,曾國藩和李鴻章先後代表清廷,與洋人進行交涉。
最後終於達成和解,條件是清廷處決凶首,涉案官吏流放,賠償洋人的損失,大清派大臣出使法國道歉等。
鬨了數月的天津教案,這才勉強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