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激戰1860!
台灣與琉球,終於被聯係到一起了。
因為接下來的較量,都要圍繞這兩片島群展開,艦隊自然要擔當起主角。
而在當下,衝突雙方的海上實力對比,是這樣的。
日本一方,其實是很弱的。當時的日本海軍,隻有十幾二十艘軍艦,或是勉強能稱之為軍艦的船隻,總排水量不過16,000餘噸。
而且,雖然是島國,但日本無論官方還是民間,可用於遠洋的輪船,都少之又少。以至西鄉從道遠征台灣,還要現去雇傭或購買西洋商船。
日本海軍的這些艦船,絕大多數都是在德川幕府時期,由舊幕府和各藩,通過五花八門的渠道,外購得來的。
而且多是已經使用過多年的二手,甚至是多手貨!
在這些雜七雜八的艦船中,排水量超過千噸的,隻有6艘。
分彆是,2,500噸的“龍驤”號,1,300噸的“東”號,1,400噸的“日進”號,1,900噸的“築波”號,明輪的1,200噸的“春日”號,和1,000噸的“富士山”號。
其中“龍驤”號和“東”號,為木質包鐵殼的鐵甲艦,是日本海軍中的絕對主力。
在西鄉率領的征台軍陣中,除了“日進”號這艘千噸級戰艦外,另一艘“孟春”號的排水量隻有300多噸。
日本海軍的對手,是商團水師營和船政水師。
這兩支水師,單拎出來哪一家,都夠日本海軍喝上一壺的。
船政水師方麵,擁有艦船13艘,全部為船政局自行建造,皆是新艦,狀態良好。總計排水量14,700噸。
其中戰鬥力最強的,要數船政水師的旗艦,1,500噸的二等巡洋艦,“揚武”號。
此外還擁有1,400噸的“萬年清”號兵艦,3艘500噸的“湄雲”級炮艦(同級艦5艘,有2艘已調撥北洋),4艘1,200噸的“伏波”級兵艦,和4艘1,200噸的“永葆”級運船。
以船政水師的艦隊實力,對付西鄉從道手下那幾艘小船,完全可以輕鬆拿捏。
而商團水師營,更是擁有戰艦16艘,總排水量18,800噸。
其中千噸以上的巡航艦10艘,千噸級兵艦2艘,千噸以下炮艦4艘。
各艦的詳細情況,以前的章節裡都有介紹,這裡不再贅述。
水師營的戰艦,也全部是由自家建造的,艦齡都很新,艦上裝備整齊劃一。並且還另有兩艘新艦,正在船廠加班加點的趕工建造之中。
以水師營艦隊現有的戰力,就是硬扛整個日本海軍,也絕不會落於下風。
正所謂“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商團有偵訊局這個情報部門,而像日本海軍實力這種半公開的情報,得來也並費不了多大的氣力。
因此陳濟方等人,對於對手有多大的戰力,早已是心中有數。於是在製定具體的計劃時,也是遊刃有餘。
唯一的爭論點在於,派去琉球的艦隊,由誰來統帶。
原本陳濟方是準備讓吳山來負責這事的,但陳濟懷表示反對。
反對的理由是,陳濟懷打算親自統領這支艦隊,前往琉球。
這在眾人眼中,不論怎麼看,都充滿著不可預知的危險。陳濟方對此也很是擔心。而陳家的其他人,更是跳著腳的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