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激戰1860!
陳濟方無心整合、籌辦南洋水師,是有原因的。
雖說奉旨辦水師,名正言順,還可以或多或少的得到清廷的撥款。
但這也等於把權力,交還給了朝廷,將來定然處處受到製約,難以長久。而且在運用上,也會喪失自主,影響謀劃之事。
如此,已有的商團水師營又該何去何從,人員該如何安排,皆是弊病。
再加上,清楚南方各省海防之亂狀,早已在內心中放棄了大清的陳濟方,才不願趟這渾水呢。
於是他上奏朝廷,羅列了南省的諸多弊端,南洋水師籌建的不易。
最後順水推舟,建議朝廷先集中力量發展北洋。而南方可以先維持現狀,待北洋成軍之後再作議論。
朝廷對此雖略有詫異,但考慮到財政負擔由此可以減輕不少,也就樂見其成了。倒是李鴻章聽說後,心裡甚是高興。
當然,不辦南洋水師,並不等於商團水師營自身不作發展。
經過數年的艱苦努力,白手起家的水師營,在裝備了一批自建的戰艦後,已經初具規模,同時也培養了一批海防人才。
但從零開始僅僅依靠自建軍艦,不可避免的存在技術低,所造艦隻樣式陳舊,設計思路落後等問題。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又誌在海防建設,外購先進的新式戰艦也就勢在必行。因此自同治十一年起,陳家兄弟便悄悄的開始了,相應的準備。
而日本侵台事,以及由此引發的大清海防籌議,則成為了購艦的真正契機。
這不但促成清廷,開啟一輪外購軍艦的活動,也同樣推動了陳家兄弟運作已久的購艦進程。
與北洋等地,購入用於守衛海口的“蚊子船”不同,水師營有艦隊運用的經驗,認定能夠遠海作戰的戰艦,才能真正滿足海防的需求。
而此時世界海軍最新型的遠洋戰艦,主要有鐵甲艦和巡洋艦兩種。
鐵甲艦無用多說,是海戰中的核心,列強海軍的中堅。購買鐵甲艦,是大清海防建設者們,夢寐以求的夙願,當然也包括陳家兄弟。
但鐵甲艦作為海防重器,造價十分昂貴,還需要擴建基地,有其他輔助艦船與之配套使用。
而且,購買鐵甲艦是十分令人矚目的行動,能否順利開展也未可知。
而巡洋艦,是“快船”的發展,兩者也常被混淆。這是海上僅次於鐵甲艦的主要艦種,是每支海軍必不可少的多麵手。
相對於鐵甲艦而言,巡洋艦造價較低,實用性更強,可以靈活的運用,受關注度又不高。
儘管得知海對麵的日本,已經新近訂造了鐵甲艦。但認真考慮之後,陳家兄弟決定不予跟風。初嘗外購軍艦,還是準備先從巡洋艦入手。
借著清廷鼓勵各省外購軍艦的東風,這年陳濟方的代表,同位於法國濱海拉塞納的,地中海冶金和造船廠簽訂了合同,訂造2艘巡洋艦。
其樣式選取了,法國當時正在建造的“杜居土路因”號巡洋艦為母版,約定每艘的建造周期為36個月,並由水師營向法國派出監造人員。
兩艦均於當年5月開工,素有拖遝“傳統”的法國造船廠,在延誤了幾個月工期後,最終於1878年8月和9月完成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