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儘量降低不利影響,他隻得采取兩手對策。
一麵是選派提拔了一大批新人,特彆是從商行等新事業中抽調的人員,讓他們先至少能臨時頂上空缺。但這需要時間,更是人才難覓。
於是陳濟懷又下令,儘量對原有官吏進行勸說挽留,甚至采取了一些強製手段。讓他們哪怕是暫留一段時日,待過渡後再予放行。
總之,革新是不易的。實行自治這種大規模的,集中式的變革,更是隱含著無數想象不到的困難。
內政上是如此,在外交上陳濟懷更是小心謹慎。
在大清國,兩江地區特彆是上海,是所有與大清有往來關係的洋人,最看重的地方。如今這裡突然自治了,難免會帶來很多額外的關注。
為了在初起時,能儘量保持一個安穩且友好的外部環境,陳濟懷決定暫時在兩江域內,繼續遵守大清與外國已簽訂的條約。
等將來穩定下來後,再逐步尋求改換新約,爭取廢除那些不利的條款。
如此消息一出,確實收到效果。絕大多數的國家,見自身利益未受影響,就很順利的接受了兩江自治。
還都表達了祝賀,希望以此為機遇加強合作。
當然,那些以前就同兩江單獨訂過約章的國家,就更沒什麼可說的了。比如日本。
前麵曾提過,日本對兩江自治的感受,是比較複雜的。
日本在十年前,於台灣慘敗於陳家之手,同時還徹底失去了對琉球的控製。其國內對此,也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做出了重大的調整。
後來日本向陳家和琉球,尋求了和解。解除了來自這個方向上的威脅,可以集中精力轉向彆處。
日本接著便迫使朝鮮向其開放,並持續不斷的進行滲透,也算挽回了些許顏麵。
一轉眼近十年過去了。這十年來,日本國內可謂是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既平定了內亂,統一了聲音,各項維新政策也得以全麵鋪開,還償清了對大清和琉球的賠款。
就連陳家駐日的代表都回報說,日本如今已是麵貌大改,日新月異。
這些進步,當然對於日本人自己來說,也是很受鼓舞的,內心便又有些不安分起來。
於是在前年時,借朝鮮發生“壬午兵變”之機,日本企圖趁火打劫,撈取好處。誰料竟被大清北洋,輕輕鬆鬆的就給化解掉了。
隻是由於大清和朝鮮,都在後續的外交條款上不夠細心,才被日本鑽了空子,占得些便宜。但日本人的自信心,仍通過此事件備受打擊。
而現在,一個實力比北洋還要強勁,且曾經收拾過自己的陳家勢力,竟然帶著大清最富庶的地方自治了。這真是讓日本人心裡,五味雜陳。
不過有的時候,你不得不佩服日本人“能屈能伸”的勁頭。
為了自家的生存和安全,不管心裡是怎麼想的。反正他們很快的找上門來,對兩江自治表示熱烈的祝賀,並希望正式訂立新的約章。
日本能有此種態度,對於陳濟懷來說也不是壞事,隻不過眼下沒時間去搭理。
因為他現在的外交要務,是需先解決法國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