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兵役期則采用短期方式,和平時期的兵役時長為三年。此後轉為後備兵員,戰時待征。
除了上述這些,新改編的防衛軍,還進行了其他一係列的軍事改革。隨著兵員增多,也組建了更多新的單位,使得防衛軍的實力大漲。
這些軍事上的準備,終將在未來可能發生的衝突中,派上用場。
“馬尾之戰”後,又隨著法軍進攻台灣,旋即進行海上封鎖,清廷也終於展開了下一步的行動部署。
九月中旬,朝廷下旨,命李鴻章派遣北洋艦隻,南下增援閩台。又詔陳濟懷,邀其出兵相助,與北洋合力退敵。
李鴻章接旨後,雖心中不欲,但行動上卻不敢含糊。
遂於十日後,派出北洋六艘主力戰艦,“超勇”號、“揚威”號、“開濟”號、“威遠”號、“康濟”號和“澄慶”號,趕往上海。
而陳濟懷於“馬尾之戰”後,便考慮到與法國間的協定可能無法保證,兩江最終還是會卷入戰事,並開始著手進行相應的準備。
但兩江畢竟剛剛自治,他還是不願輕易打破這種相對穩定的局麵,心中仍舊搖擺未定。於是對朝廷的要求,表現淡漠。
清廷那邊見此,連發數詔,對陳濟懷又是斥又是勸。同時令李鴻章督促北洋各艦,可先行南進。
李鴻章豈能樂意,他見兩江並無動作,也不願南行,遂密令北洋六艦盤亙在上海。
就這樣又過了十數日,朝鮮那邊突生變故,李鴻章借機向清廷請示,調各艦北歸應對。
稱朝鮮事變,清日已接仗。日趁清法有事,尋釁圖朝,恐禍更烈於越南。請調南下各船,東駛朝鮮彈壓。
清廷對其所言深以為意,亦因朝鮮鄰近京畿,恐禍亂波及內裡,便即刻準奏。
由此,李鴻章如獲赦令一般,急令“超勇”號等六艦返回威海衛,南下之事也就不了了之。
北洋各艦雖已撤走,但同時間發生的“水仙花”號事件,卻徹底改變了兩江的態度。
原本連日來,法軍愈發的濫用封鎖權,已使得陳濟懷心中,戰和的天平逐漸發生了偏轉。
“水仙花”號事件更是成為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事件發生後,陳濟懷指示外務司召見了法國領事葛林德,以空前強硬的姿態,向其提出了抗議。
並向葛林德明確的指出,法軍在這個事件中以及此前的行為,是對《江法秘密協定》的蓄意破壞。要求法方給予明確解釋,並作出處置。
與此同時,陳濟懷秘密召集了,兩江防衛軍的主要將領,組建陸海軍聯合參謀總部。負責製定戰略戰術,並指揮組織即將展開的對法作戰。
參謀總部,從此固定下來成為常設,也變成防衛軍的最高指揮機構。
陳濟懷還密令,各司和省的主要官長,開始著手按照戰時開展各項布置。幾日後,又成立了戰時事務總調專會,總體負責戰時各項內政。
兩江的車輪,已經朝著對法開戰的方向滾滾啟動,並且還在不斷的加速之中。
清曆光緒十年十月二十九日,西曆1884年12月16日,第一隊兩江的戰艦,在黎明的昏暗中,駛出了長江口。
並在轉向南方後,提速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