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激戰1860!
基隆的法軍投降的消息,是在1月5日後全麵擴散開的。
外界最先聽聞此消息的,是上海的洋人。並且在他們當中,迅速產生了巨大的震撼效果。
一支法國艦隊全軍覆沒,數千名法軍官兵集體投降。這樣的訊息,讓他們覺得難以置信,自然足夠令他們震驚得合不攏嘴。
大清朝廷上下,在得到了這樣的戰報後,則是有些發懵了。
他們此前,心中想著的,隻是終於把兩江拖進越南這趟渾水了,將來無論何種結果都有人跟著分擔了。
可他們誰也沒能料到,會收獲如此大勝,竟一時間有些不知所措。
朝中的主戰派們,倒是受到了鼓舞,又開始大放厥詞,還生出許多“奇思妙想”來。
京中的坊間,也是風聞四起。各種傳言、段子層出不窮,那些形形色色的描述和猜想,比真實戰場上的還要豐富多彩。
至於禁中和樞臣,還有那些主和派的官員們,心中的感受要更為複雜得多了。
當然也定然會有人對此事呈負麵反應,比如劉銘傳和茹費理。
劉銘傳所惱火的,無非是麵子和沒能搶到功勞。
而茹費理的失望,就要來得真實很多了。
孤拔投降的消息,是在1月6日傳到巴黎的。原本就已被前線的各種不利影響了的法國政壇,立刻掀起了巨浪。
反對黨們甚至將此事與1870年相提並論,稱之為法國新的恥辱,必須有人為之負責。
當天,原本一直支持茹費理內閣的黨派,共和國聯盟和左翼共和派,就已經要求茹費理主動辭職。
而在第二日的眾議院不信任投票中,茹費理也未能過關。於是他隻得在眾人的怒罵中,帶領著各位部長,集體前往總統府遞交辭呈。
茹費理內閣就此倒台,但在新內閣選舉產生之前,他們仍將擔負著過渡的職責。
到了此時,茹費理對這場戰爭的前途,已經深感憂慮。因此他打算在擔任看守總理期間,嘗試作和談的最後努力。
此時,法國與大清之間的官方聯係,主要還剩下兩條通道。
一是由法國政府直接聯係在歐洲的,大清駐法國、德國、意大利、荷蘭和奧地利五國公使許景澄。
二是通過法國駐天津領事,聯絡李鴻章。
茹費理采取雙管齊下,指示手下人同時從兩方麵進行溝通。希望以法國放棄索要賠款為條件,重新依照《清法簡明條款》與大清議和。
清法間的這兩條官方通道,在大清一方的背後掌控者,都是總理衙門和李鴻章。
而當戰事發展到現在,茹費理還想實現《簡明條款》,卻著實有些異想天開。
就算李鴻章和總署的大人們,心裡願意接受這樣的和局。但在當前的輿論環境下,也得要好好斟酌一下。
更何況,與一個看守內閣進行和議,最終能否有效,也需要認真考慮。
可時間不等人。幾天後,正當大清這邊還在猶豫之間,法國的新政府已經產生了。茹費理的努力,最後還是以失敗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