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軍裝備的火炮,有射程8公裡的1877型80毫米加農炮,97公裡的型90毫米加農炮,和10公裡的1875型95毫米加農炮。
還大量配有,霍奇基斯式42毫米山炮,亦稱兩磅速射炮。炮重167公斤,初速396米每秒,射程3,200米。
對比上述之後,便知清法之戰的結果。
再加之實力最強的淮軍,早就得到了保存實力的密令。防守鎮南關的清軍,在法軍攻擊之下,一觸即潰。法軍因而輕鬆的進占該處。
清軍潰退的消息,被迅速擴散,幾天後清廷也收到了報告。
敵人已經攻入國境,廣西門戶已失,這讓京城裡陷入了恐慌。中樞急命李鴻章,想辦法儘快與法國和議,以免戰禍進一步擴散。
如此,正中法國人下懷。於是雙方在天津,又以《簡明條款》為基礎,開始了新一輪的談判。
這一次法方提出,承諾不再向大清索要賠款,但前提是清軍得主動退出越南,法軍也不再向清國境內推進。
而戰場上的實際情況是,有兩江軍隊擋在憑祥,占領鎮南關後的法軍就是想前進,也是前進不了的。
可清廷卻已經受不起驚嚇了,不管前方情形如何,執意要儘快結束這場兵禍。
總理衙門隨即告知李鴻章,即使合約一時無法商定,也應先實現與法軍的停火。為了避免摩擦節外生枝,可以答應清軍先退出越南。
同時要求法軍,也要相應的撤出鎮南關,以示其誠意。
如此一來,雙方間的和談就轉變為了停火談判。
不過有了前車之鑒的李鴻章,這次可是把話跟法國人說得很明白。停火撤軍,這隻是清軍的事。
對於清廷指揮不了的軍隊,法國人得自己想辦法應對,也不要牽連到大清的頭上。
就這樣到了2月底,在大清朝野主戰派的一片反對聲浪中,越南的清軍開始退兵了。
法軍也依約,就此放棄了鎮南關。兩廣的清軍隨即重新進駐,其中還包括一支新的隊伍,由老將馮子材率領的萃軍。
但是此後,這些清軍也隻是駐紮邊關而已,接下來的戰事將不再和他們有關。
法國人對此是感到滿意的。在這種局麵下,他們認為排除了數萬清軍的威脅,即便是兩江軍隊仍會繼續參戰,也將好對付許多。
更何況,在清軍已經停戰的情況下,兩江還能否會繼續戰鬥下去,值得關注。
對於這一點,很快就會有答案的。這場戰爭也遠沒有到達結束的時刻。
而且在後麵的戰鬥中,法軍也不會因清軍的退出而感到輕鬆。因為少了礙手礙腳的清軍,反倒更會有利於兩江軍隊作戰。
由於清軍已經與法軍停戰,並且重占了鎮南關,兩江不便於在這個方向采取行動。
因此他們除了留下少量駐軍,以為必要的防備外,將憑祥的軍隊都轉至了高平那邊。
3月初,當清軍完成退兵時,高平的兩江軍隊已經超過了兩萬人。
此時,法國人也明白,戰爭繼續下去是不可避免的。他們也在不斷的調集兵力,準備迎戰。
可是當兩江積蓄已久的攻勢終於發動時,卻是出現在了另一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