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激戰1860!
北圻的法軍到了1885年4月初的時候,總算略從之前的失敗中,回過些神來。
打了敗仗就得有人承擔責任,可爾西就是這個替罪羊——事實上他也擔得起這個罪過——被法國政府免去了職務。
前線各路法軍的總指揮,現在暫時交由尼格裡少將來擔任。
此時法軍在北圻,主要是聚集在紅河以南的地區。經過人員補充和少量增援後,兵力有約兩萬人。
其中主力近一萬五千人,集中在以河內為核心的紅河南岸防線上。餘下各部則分散部署,負責鎮壓各地此起彼伏的反抗力量。
除了上述以外,法軍在宣光還駐有吉奧瓦內尼勒上校率領的一個旅,三千餘人。這也是目前,在紅河以北唯一的一支法軍部隊。
兩江第一軍各部的位置,大體與法軍主力針鋒相對。是以北寧為中心,向西、南兩翼展開。
其中第一師在西線,部署在北寧至永安一線,與南岸河內至山西的法軍主力正麵相對。
第二師各部從北寧向南延伸至班安仁一帶,隔河威脅著河內法軍的東線右翼。
第一旅則被布置在宣光的東南,負責看住那裡的法軍。
當江法雙方在上海談判破裂的消息傳到北圻後,紅河兩岸的兩軍都清楚,短暫的和平時光已經過去,新的戰鬥即將開始。
完全處於守勢的法軍,現在的困難確實很多。雙方實力的差距並不隻在兵力上,更體現在士氣和當地人的態度方麵。
不過據河防守的法軍,倒也有些優勢。除了寬闊的紅河乾流外,他們還在河道中擁有一批內河炮艇助戰。
這些為數不少的機動火力,曾經為法軍入侵北圻立下過汗馬功勞,眼下又成為兩江軍渡河的重要威脅。
而兩江海軍這邊,雖然帶來的“洪澤湖”號和“駱馬湖”號兩艘炮艦,就是專門為了近海和內河作戰準備的。
但這兩艦在排水量和吃水方麵還是過大,難以駛入陌生的內河航道。
即使不考慮炮艇的威脅,渡河作戰本就是件風險極高的任務。因此,依仗著這條紅河天險,法國人至少在心理上,還是覺得很安全的。
為了打破眼前的僵局,陳經恬等人也是煞費苦心。
考慮再三之後,他找來了江伯忠和劉茹昌等人,進行商議。
估摸著這是要有戰鬥任務了,劉茹昌和他的手下們都有些興奮。
自從參與了在北圻的作戰行動以來,海軍陸戰隊除了在錦普進行過一次未遇抵抗的登陸以外,就再沒有過什麼像樣的行動。
看著陸軍那邊連打了幾場大仗,海軍的艦隊也有過輝煌的戰績,而自己卻幾乎連槍都沒放過幾下,他們早就為此焦躁難耐了。
因此劉茹昌對於陳經恬的召喚,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甚至還主動帶來了他們的作戰建議。
經過大家一番積極研究之後,最終的方案很快就確定了下來。
按照新製定的計劃,兩江的海軍陸戰隊在艦隊的掩護下,將在北緯20度的峨山附近海岸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