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激戰1860!
自兩江軍隊開始攻略北圻南部後,不到半個月的時間便取得了卓越的戰果。
至4月25日晚,北圻的法軍被分割包圍在了河內、山西和宣光幾個孤立的地點,相互之間的聯係也已經被切斷。
在此期間,法軍從南圻和安南抽調了兵力,試圖打通與北圻的通道,對其進行增援。
但北上的法軍卻被擋在了馬河以南的清化地區,始終未能突破兩江軍隊,以海軍陸戰隊第二聯隊為核心組成的防線。
眼見著北圻的形勢急劇惡化,法國政府也是十分焦急。恰巧此時,英國和德國政府送來幫助,提出願意為交戰雙方進行調停。
對此,法國人自然樂意。
德英兩國當然也不是什麼“老好人”,他們之所以主動出麵,其本因還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打著算盤。
由首相馮?俾斯麥領導下的德國,在普法戰爭取勝後,就一直致力於孤立法國,同時緩和德法之間的矛盾。
而在法國向歐洲以外的地區進行殖民擴張時,德國則保持著十分支持的態度。
因為這樣可以分散法國在歐洲的注意力,免得其總是將心思放在對德國的仇恨之上。
當眼下法國人在越南陷入困局,急需尋求其他方式來脫身之時,德國也是出於改善與法國關係的想法,願意伸出“援手”。
至於英國,在法國最初入侵北圻時,也是樂見其成的。
因為這樣可以轉移法國人的視線,緩解雙方間,在北非地區因為埃及問題產生的緊張局勢。
當然前提是,法國在越南的擴張,並不會影響到英國的殖民利益。
但是隨著戰事的延長和不斷擴大,對周邊的貿易環境產生了不良影響,卻是英國人不願意看到的。
與此同時,由於北圻戰場上出現的種種狀況,讓同為大清藩屬卻遭到英國入侵的緬甸,看到了希望。
緬甸貢榜王朝因此多次向清廷求援。甚至還秘密的向法國尋求同盟,玩起“以夷製夷”的手腕。
英國人對於這些,自然都保持了高度的關注和戒備,想儘辦法進行破壞。
此外,在1884年至1885年初時,沙俄也在亞洲地區進行了新一輪的擴張,包括朝鮮和中亞地區。
尤其是中亞,沙俄在與阿富汗的衝突中取得了成果,不斷的向南推進。
而阿富汗本就是英國覬覦之地,其南邊更是大英帝國的核心殖民地,被譽為英王“皇冠上的明珠”的印度。
英國與沙俄的關係,也因此驟然緊張,雙方間大有為此展開一場大戰的趨勢。
英國政府甚至已經在議會中,討論戰爭撥款的問題,並開始製定對沙俄的作戰計劃。
在這些情況下,英國人在有了更為緊要的亟待解決的問題後,不願節外生枝,希望越南的局勢儘早了結。
兩江方麵,其實也並沒有關上和談的大門。現在既然有人出麵調停,反倒是件好事,便表示願意給這個麵子,重啟談判。
不過對於法方提出的,先停火的要求,兩江卻堅決予以拒絕。談可以,但隻能是邊打邊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