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激戰1860!
經過幾十年的持續發展,兩江的造船業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
在私營造船領域,兩江境內已開設了大大小小十餘家具有一定規模的造船廠。
其中,尤以東和商行旗下的兩家,於1849年開辦的浦江造船廠,和1872年建廠的寶山造船廠,最具實力。
這兩廠在船舶建造方麵成績斐然,除了普通商用船隻以外,還時常接到軍方的訂單。
而專為建造大型艦船而設立寶山廠,更是已經具備了,建造萬噸以上級彆船隻的能力。
兩江的官方,也擁有多家海軍造船廠。
包括1866年建廠的江陰海軍造船廠,1879年設立的通州海軍造船廠,和1885年開辦的雷州海軍造船廠。
並且在琉球的那霸港,還設有一個專用的海軍修造廠。
這些官辦和民營的船廠,構成了一個龐大的造船、修船體係,為防衛軍海軍的戰艦補充和維護維修,了堅實的保障。
這樣到了戰時,既可以對戰鬥中受損的戰艦,快速且批量的予以修複。又能通過自造,來進行新艦的補充,維持海上戰力。
以上述為基礎,又經過不斷的學習和提高,如今兩江在中小型戰艦的設計和建造方麵,已經進入了世界先進的行列。
兩江具備的這種工業實力,在滿足自身需求的同時,也吸引來其他人的目光和一些有創意的想法。
產生這樣想法的人,就是北洋的李鴻章。
受到朝廷頒布的軍火禁購令的影響,如今北洋海軍發展的步伐,已經戛然而止。
在裝備上嚴重依賴進口的北洋,彆說是新添戰艦,就連部分彈藥等消耗品,都因無法自行生產而難以得到補給。
北洋自己裹足不前,卻能看得到周圍其他的勢力,都在快速擴張。
特彆是與北洋常有直接對抗的日本海軍,有多艘新艦正在建造之中。數年之內其實力將劇增,已是不爭的事實。
而大清治下,唯一具備一定造船能力的船政,同樣也因為戶部的禁令,無法外購設備和物資。
這就造成了這個發展不夠完整的官辦船廠,暫時也無法建造先進的艦船。
就在李鴻章一籌莫展之際,身邊幕僚的一個建議,提醒了他。
這項建議,源自數日前朝廷邸報中,一條關於戶部向兩江催款的信息。
事情原來是這樣的,依照1884年的《兩江地方自治約章》所訂,兩江應自1885年起,每年歲獻庫銀五百萬兩,以為供奉朝廷。
而在隨後的江法戰後,得勝後的兩江向清廷奏銷軍費,達庫銀兩千八百餘萬兩,並提出派軍入京行獻俘大禮和校閱操演等要求。
已經屢次見識過兩江陳兵京畿的清廷,豈敢再允其軍隊前來。
故而多番安撫,並免去了兩江六年的歲獻,以抵軍費報銷,“獻俘禮”之事也就不了了之。
到了1891年,六年之期已過,兩江理應重新開始繳付歲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