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眼看這一大年就快要過去了,兩江卻始終分文未給,甚至連要給錢的跡象都沒有。
這可急壞、氣壞了掌管戶部的翁同龢,遂連番以戶部和中樞的名義發文催款。當然結果就是,沒得到什麼結果。
若說起如今大清的財政狀況,據稱按照上一年的統計,全域合計全年可實現收入庫銀過億兩。
但這隻是名義上的數據,彆的姑且不論,單說由兩江實現的財政收入,就占了全大清的將近一半,而這筆錢卻是跟大清朝廷毫無關係的。
等到了這一年,終於有關係了,還是五百萬兩的關係呢!
雖說兩江自治,導致其財政收入脫離大清,完全自主支配。但同時兩江的財政支出,也不再需要大清來負擔。
故而這五百萬兩,對於大清來說,那就是純收入啊!
要知道,自從失去了兩江這個經濟大頭之後,大清的財政狀況是每況愈下。
因此常有人在計算著,大清的財政還能堅持幾年,估計到什麼時候就會崩潰,這一類的題目。
所以,這一年五百萬兩的純進項,對於大清來說,簡直就是續命的丹藥,那翁同龢能不著急麼。
可著急也沒用,人家要是就不給,你也沒本事去硬搶來。
於是據此狀況,有人向李鴻章私下諫言。稱若能研究出個章程,讓兩江向北洋些戰艦、裝備之類,以此抵減兩江的歲獻之額。
而這筆錢,再讓戶部從北洋應得的經費中核減。如此既實現了戶部的收入,又解決了北洋的需求,沒準兩江也能樂意,豈不是一箭三雕。
李鴻章聞此言後,略一盤算便覺甚好。從兩江購入裝備,似乎還可以規避“進口”之名義,可行性極高。
並且通過大校閱時的觀察,和丁汝昌等人出訪兩江後的彙報,李中堂知道以兩江的能力,造出來的軍艦不但能夠滿足北洋的需求,還會具備很強的競爭力。
退一步講,就算朝廷不準從兩江換取軍艦,哪怕換些新式火炮和彈藥也好啊。
因為他得知,兩江已經在舊式火炮的基礎上,參照英式速射炮,研發出了光緒十六年型35倍徑100毫米速射炮,給舊有的戰艦實現了換裝。
這型火炮性能優異,據稱射速還要高於英式的47英寸炮,能達到每分鐘十五發的水準。
他還聽說,兩江正在研發更大口徑的速射炮。其進展順利,預計不久便可以列裝。
這些火炮,對於北洋來說都是極具吸引力的。若能裝備,定能夠大幅提高北洋海軍的戰力。
於是,經過一番籌劃後,李鴻章上疏光緒皇帝,正式提出了這個主張。
而光緒對此並未反對,還讓李鴻章不妨先與兩江進行溝通,得出具體方案後再行奏議。
得到皇帝如此的回複,李中堂備受鼓舞。他在收到禁中複旨後的當日,便很高效的給陳濟懷發報,提議此事。
隨後他還派出親信專人,攜帶他的親筆長信,南下兩江,專程商議。
不久之後,李鴻章終於收到了陳濟懷的積極回應。
於是,經過北洋和兩江的反複磋商,一份兩江為北洋海軍建造戰艦,以及武器等的方案,就此出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