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大漢將傾
“江流石不轉,多少遺恨隨風去!
亂世重演乾坤鬥轉任我行,哪有鏡花水月能撫平這曆史的傷痛?
驚回首,聽那肅殺的戰吼!”
時光流轉,來到了光和六年,公元183年,癸亥年,這是劉宏當皇帝的的第13個年頭了。
13年前,當那個12歲的少年在簇擁中走進洛陽城、邁進皇宮、坐上龍椅的時候,整個東漢帝國還在讚歎:“我們終於迎來一位賢明聰慧的皇帝,國運或許從此改變,帝國中興或許指日可待。”
然而,誰能想到,這位天資聰慧的皇帝,正在親手摧毀已經脆弱不堪的大漢基業。
如今的大漢帝國再也沒有當初的虎踞世間,龍騰九天,他如同衰弱的老人,奄奄一息,隨時可能倒下。
旱災、瘟疫、貪官汙吏、西北羌亂、宦官橫行、世家壓迫,每一個都在吸血、吃肉,吸百姓的血,吃他們的肉。
很難想象,如此腐朽的帝國還沒有倒下,但已經不遠了。
在位於長安皇宮內的華麗宮殿中,漢靈帝劉宏坐在龍椅之上,身著金絲繡袍,頭戴龍冠,手持玉笏,威儀儘顯。
殿內布置華美,寶石鑲嵌的金碧輝煌的牆壁,金絲蠟燭高掛的裝飾吊燈,閃耀著奢華的光芒。
而此刻,一場荒唐的表演正在殿內上演。身著華麗服飾的宮女們舞動著激昂的舞姿,身上的羽毛和珠寶在燈光下閃爍耀眼,仿佛置身於天宮中。
圍觀的群臣們臉上多是茫然和厭倦之色,因為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出現類似的場麵。他們搖頭歎息,對皇帝的荒唐行徑感到扼腕不已。
而正是在這個時候,一個45歲上下的男子從側門進入殿內。他身穿繡金的錦衣,臉上掛著輕蔑的笑容。
他背後跟隨著一群美麗的宮娥,每個宮娥都容顏絕麗,身材婀娜,舉止嫵媚,給人一種媚俗的感覺。
這人正是漢靈帝的親信宦官張讓,因其窮奢極欲的行為而被稱為“黃金遊龍“。
他輕輕地拍拍手,一群宮娥立刻圍攏到劉宏身邊,爭相侍奉,甚至在大殿內脫衣服。
看著這一幕,群臣們的臉色沒有絲毫變化,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習慣當真是可怕的東西。
“張常侍來朕身邊坐著,累了吧?”劉宏臉色有些蒼白,說話有點虛弱,明顯是那方麵不太行了。
“臣不敢!”
“有什麼不敢的,你就是朕的阿父呀。”
張讓是潁川人,早在桓帝時期便淨身入宮,因嘴巴甜、腦子靈、手腳快,善於討好皇帝和其他大宦官,所以很快便在宮中“出人頭地”,做了位卑權重的小黃門。
桓帝駕崩後,因為沒有子嗣,所以竇皇後便扶立宗室、解瀆亭侯劉誌為新君,是為漢靈帝,而張讓等人隨之侍奉新主子。
靈帝登基時才隻有12歲,在即位的當年168年),便發生了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同宦官爭權的事件,局勢一度很緊張。
大宦官王甫、曹節等人不甘心坐以待斃,便劫持小皇帝,以天子的名義發兵擊殺竇武、陳蕃,將竇太後遷居到南宮雲台居住,並奉靈帝親政。
雖然這一係列舉動並非靈帝指使,但結果卻正是他所希望的,所以一旦親政,便馬上投桃報李,重賞宦官集團。
靈帝為報答宦官集團,一口氣將“平亂”有功的宦官張讓、趙忠等12人全部封為中常侍,史稱“十常侍”,並委以心腹重任。
而對於之前已是中常侍的曹節、王甫則升官改封、增加食邑,同樣提拔器重。
想想便能理解了,一個12歲的孩子,天上突然掉下皇位,先是驚喜,隨後是驚嚇,幸虧有宦官張讓們為他護駕,拿回手中的權力,一起渡過10多個春夏秋冬,撫養保護他長大,所以他很信任這些宦官。
“來,坐!”漢靈帝硬是拉著他坐,張讓推辭表現很謙卑,在所有人麵前,他都可以囂張,唯獨在劉宏麵前,他一直很謙卑,像是一條忠心的狗,所以劉宏一直寵幸他。
劉宏親政後,也不是什麼正事都不乾,他誅殺權宦侯覽、王甫,刻印“熹平石經”,為儒經提供定型文本。
推動印刷術的雛形“拓印”問世;又創辦世界第一所文藝專科學校“鴻都門學”,推動文學藝術發展,開辟了世界教育史的新紀元。
科技上,他也創新的引進“胡床”,也就是凳子,改變了漢人跪坐習慣;又任用畢嵐發明引水灑路裝置“渴烏”,降低了道路揚塵率……
可惜,這些比起他的荒唐差太遠了。
如果作為一個自然人,漢靈帝劉宏絕對算得上天資聰慧的人,倘若他隻是個普通的讀書人,或者從事某一項工作,他一定會做得非常出色。
可惜,他是帝王!
“陛下,這是楊司徒的上書,您是否看一下?”
看著劉宏享受完,張讓拿出了一卷紙,沒有看錯,確實是紙,劉瀚已經改變了曆史,雖然微弱,但確實改變了。
三省六部和科舉製度被‘劉秀’摧毀了,但紙張卻是留下來了,當然由於一些原因,還是稍貴,普通人家和小縣城,也隻能用竹簡。
劉宏擺擺手,“不看,怕是又勸解朕不要貪圖美色,或者彈劾你們的吧?”
楊賜,字伯獻,弘農郡華陰縣今陝西省華陰市)人,算是官宦世家,祖父楊震、父親楊秉均官至太尉。
少時研習儒學,常隱居教授弟子,不應州郡禮命。後為大將軍梁冀所征辟,又出任陳倉令,因病未就職,連辭三公禮命。後以高第遷侍中、越騎校尉。
這家夥有些頭鐵,喜歡直言進諫,但劉宏也能容忍,他算是帝師,他和劉寬,還有張濟於華光殿中侍講,以教授靈帝。
建寧二年169年),當時青蛇出現在禦座,靈帝詢問楊賜緣由,楊賜於是封書上奏直引典故劾奏內官。
熹平五年176年),代袁隗為司徒,當時朝廷授人爵位,沒有次序,而靈帝非常喜愛遊玩。楊賜因此上書勸諫,言辭懇切。後來因為征辟黨人而被罷免,又拜光祿大夫……
反正時常被罷免,又時常升官,動不動勸解皇帝,劉宏不傻,雖然不喜歡,但知道這不是貪官汙吏,是忠臣,所以升官,不高興了貶謫,想起來又召回來……
“不是!若是,我都不會呈報給陛下了。”
張讓搖搖頭,這一位劉宏來了興趣,“那他說的什麼?”
“司徒說張角派他的弟子走遍四方,不斷誑騙引誘,十餘年的時間,信徒多達數十萬,青州、徐州、幽州、冀州、荊州、揚州、兗州和豫州等八州之人,無不響應。
有的信徒賣掉自己的家產,前往投奔張角,他們塞滿道路,尚未到達而死在途中的也數以萬計。
郡、縣的官員不了解張角的真實意圖,反而講張角教民向善,因而為百姓所擁戴。
現在他的勢力龐大,一旦反叛,怕是會引起軒然大波。
現在,如果命州、郡進行鎮壓,恐怕會加重局勢的混亂,促使其提前叛亂。應該命令刺史、郡守清查流民,將他們分彆護送回本郡,以削弱張角黨徒的力量,然後再誅殺那些首領。
這樣,不必勞師動眾,就可以平息事態。”
“張角?就是太平道的張角?”對於這個人,劉宏顯然聽說過,何止聽過,他身的大宦官中常侍封諝、徐奉都是張角的信徒呀。
中常侍“掌侍左右,從入內宮,讚導內眾事,顧向應對給事”,幾乎是是宦官最高等級了。
秩初為千石,後增秩為比二千石,在東漢中後期,中常侍職任漸重,員額亦增,“手握王爵,口含天憲,非複掖廷永巷之職、閨牖房闥之任也”。
“是的,陛下,前些年董太守就彈劾他聚眾蠱惑百姓,中常侍封諝說這隻是傳播黃老之術,你就赦免了他。”
“喔,確實是這樣,這太平經朕都看過,是好書,他不過是傳播教義罷了,不用管,楊司徒就是大驚小怪的。”
《太平經》,又名《太平清領書》,是相傳由神人授予方士於吉的東漢道教太平道典籍,三國演義中稱此書為南華老仙所著,但目前普遍認為第一個持有者是方士於吉,就是被孫策所記殺的傳奇道士於吉。
傳聞神人授太平經給於吉,全書23萬字,170卷,現今道藏殘存僅57卷,其餘均已失傳。